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选派259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培养279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组织54.6万名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奔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
实施“牵手计划”,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规模,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累计达70万人;青海会同水利部在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开展水利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各类人才在服务西部建设、服务基层一线中锻炼成长,带动西部地区本土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了“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效应。
——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到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从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到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处处都闪耀着人才的身影,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人才攻坚克难、集智攻关,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从创新驱动发展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海纳百川 引才用智
——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举措,大力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2013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41.40万人增长到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从35.35万人增长到58.03万人。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与全球加速互动的重要纽带。
——人才“走出去”步伐加快。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累计派出18万余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派高校教师、博士后海外访学1.7万余人,科技部支持科技人员“走出去”110余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超过23万人,对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回国(来华)更加便利。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增设“人才签证”(R签)类别,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2017年,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2019年,国家移民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出了广聚天下英才的积极信号,受到普遍欢迎。
——人才来得了,还要工作有平台、生活有保障。针对海外回国(来华)人才反映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中央和各地各部门纷纷制定出台具体举措,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江苏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以“一站式”服务打造归国人才首站。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实施“人才投”“人才贷”等专属金融服务,扶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福州打造留学人员创业园……回国(来华)人才深深感到,融入感和归属感增加,后顾之忧减少,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些年来,“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 整体推进
——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这些年来,党中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日趋完善。
高校建设200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清华大学“学堂班”等一批实验项目作出有益探索。202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72.9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万人,增幅达50%。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程渐成体系——
2012年,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遴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支持。9年来,共遴选支持6000余名人才,上百人成长为两院院士,数百名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下贯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统筹推进——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
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人才遴选培养的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全国中级职称以上社科研究人员达到51万余名。
……
这些年来,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不断显现,目前我国两院院士共1600余人,中央和部门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入选者数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十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万人。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为32.5岁,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员1996年出生……
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有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放权松绑 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国务院连续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33项,累计取消70%以上。北京探索在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无级别、无编制、无固定预算的新型管理体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中组部牵头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同层级人才计划申报互斥机制,防止和纠正对同一人才重复支持甚至各类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人才工作成效直接与“帽子”衔接等问题。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情观察”推出第332期节目《开学第一课 走进家风馆(下)》,欢迎收看!...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
廉洁 高新区纪委 高新区纪委网站 廉洁高新网站 高新纪委 高新纪委网站 高新区纪委监察局 高新区纪委官方网站 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