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年的一天,汪家山上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一个霹雳后,一块巨石从山的西侧滚落而下,耸于山边。起初,一位在毛家当石匠的人,便对毛姓的族长毛玉璋说,想用这块巨石雕尊石狮,以镇汪家运势。毛玉璋听后,捋髯颌首。如今想来,那位石匠是一位有些远识,心智聪慧的人。他既要思考此狮外型要与普通镇家石狮风格悬殊,还要思考因材施技。重复揣摩,在综合了麒麟,貔貅等神兽的特点后,终于雕凿出这尊笑意盎然,母性十足的狮王。
狮王的诞生,终于让毛家扬眉吐气了一回,但却惹恼了汪家。汪家立即把毛家告到县里,说毛家私刻石狮,图谋不轨想坐“大堂”(古时的衙门)。县官一听,大怒道,这毛家想反了不成。于是决议亲临汪家山查个终究,假设失实,决不轻饶。
消息传回,,毛家方知大祸临头。因按现代律令,石狮的使用与摆设是有相当讲究的。一品官或公、侯爵等府第前的石狮子头部,当有十三个鬈毛疙瘩,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狮鬈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小一品就减一个鬈毛疙瘩,而七品以下人家的府第,更是不准安放这种石狮的。
正在毛家惶恐之际,聪明的石匠四两拨千斤,仅一招,就随便化解了毛家的泼天大祸。石匠在狮王旁的崖壁上,雕凿出8尊佛道崖像,并建了座庙宇。县官来查时,毛家解释道,那狮子是用来守庙宇,陪菩萨的。县官一看果真如此,便呵斥汪家诬告陷害毛家。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从此,小庙香火渐旺,狮子也就伴着庙宇到现在。
但狮子的厄运远未完结。在距今四十多年前的文革中,它又差点粉身碎骨于另一个石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