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家大院、巫氏大夫第等成功申报进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后,今年,我区又一远近闻名、位于柏合镇的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开始启动申报工作。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已多次走进钟家大瓦房搜集图片及文字资料,访问钟家族人,为申报工作作准备。
钟家大瓦房是什么样的民居,为什么能申报历史建筑保护?7月23日,记者再次探访这座建于清乾隆 年间的老宅。
老瓦房的现状
人去楼空祠堂保护完好
钟家大瓦房地处柏合镇二河村。每年清明节,钟氏族人举行祭祖活动的壮观场面都会吸引众多媒体和摄影爱好者的目光。出于安全考虑,居住在此的钟家族人几年前已搬离出老宅,在外建起了新居。
钟家大瓦房置身于一个院坝之中,坐北朝南,东西长数十米,有七道大门,白色的土坯墙,黑色小瓦。与周围楼房相比,钟家大瓦房陈旧古朴,数百年的沧桑已使得它容颜不再。
这个院落历经200多年风风雨雨,石灰墙已经泛黄、泛黑,一层层剥落下来,露出了黄土砖,墙角杂乱地堆积着柴草,院子里杂草丛生,连屋顶上的黛色小瓦都微微泛出陈旧的黄色。如果建筑也有生命的话,眼前的小院显然到了风雨飘摇的晚年。虽然早已无人居住,但远远望去,这座瓦房的外观依然十分壮观。门没有上锁,推开已经斑驳脱落的朱漆木门,正堂印入眼帘,凉爽的穿堂风吹来,让人觉得格外惬意。
在祠堂大门入口的左边挂了一块黑漆的牌匾,上面大概记载了钟家大瓦房的历史:钟氏家族是移民成都的第一户客家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移居龙泉柏合镇。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兴建了钟家大瓦房,为钟家始祖“荣昌公”始建。得6子后,在祖堂两侧扩建。而后,代代繁衍,形成了由7个建筑单元、7道大门、100余扇小门、22个天井和1个屋前大院坝构成的大瓦房建筑群。如今昔日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保存稍微完好的祠堂那些屋顶的青瓦能依稀显现昔日的模样。
据悉,钟家大瓦房是成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建筑,2001年被列为成都市文物古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四川省授予“客家保护民居”。
钟家人的心愿
修复如旧再现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