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治污领域的“黑科技”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才几天时间,臭味就消了很多,水也清亮了不少。”常年负责河道清洁的保洁员周继英说。
截至目前,成都中心城区排查梳理出来的53段黑臭水体,已经基本完成治理。从黑臭变成清亮的河水,让成都市民找回了儿时的美好记忆,“记忆中那条小河,有芦苇、鸟儿和微风,放学了可以挽起裤腿,去河边逮螃蟹。”
身边的一些事物,回归了本真面目;也有一些事物,从市民的生活中消失。今年3月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散乱污”企业整治风暴席卷成都,近万家“散乱污”企业被关闭;越来越多的城市噪音被隔离……
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直面问题的勇气,变成老百姓眼底直观可见的“天空蓝”“草木绿”:不久前,成都公布了一项数据,到2035年,成都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
绿色,是不断延伸的绿道线。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微风轻抚的银杏树、色彩斑斓的花丛……这是家住成都市南三环的丁磊一家周末最爱的去处——熊猫绿道。
自今年9月启动建设以来,总长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正在成都全域范围铺展,其长度相当于美国著名东海岸绿道的3.7倍,法国卢瓦尔河自行车绿道的21倍。这条绿道将在都市里打造出一个悠闲自然的“慢行王国”,市民不用出城,就能直接触摸到田园、森林、湖泊,享受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不仅如此,成都还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潮流,2017年1月,成都成功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紧随其后,围绕构建绿色低碳的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十大工程”陆续推出。截至目前,成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5.4%,高于全国36.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