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阳光明媚的洛带古镇,街上人来人往。紧邻街道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龙泉驿区分中心里,一群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修复师,安静地坐在自己工作台前,从事着古籍修复工作,丝毫没受到外部喧嚣的影响。
29岁的鲁萌秉节持重、恬淡沉稳,已从事古籍修复工作8年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有些机缘巧合,是老师带我进入了这个陌生的领域。”鲁萌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喜欢能人巧匠,自己也具备一些动手能力,接触文物修复工作后很快就适应了。
对普通人来说,破损严重,甚至粘连得无法翻开的珍贵古籍,经修复师的双手重获新生,是一项神秘而复杂的工作。“一天只能修复一两页。”粘连严重的珍贵古籍,修复工作有几十道工序,一步不到位,后面就会出问题。数百年里,书籍因受到虫蛀、鼠啮、霉蚀、酸化、磨损等损害,破损情况千差万别。“尺寸比较大的古画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修复好。”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就是需要安静、细致、有耐心,只有喜欢这一行才坚持得下来。
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并非易事。“这一行太需要积累经验了,我从业8年,仅仅算是一个学徒。”鲁萌感慨。想要掌握古籍修复技术,需要多年的工作积累。“有很多人选择了文物修复工作,但是又很快离开了,能留下的寥寥无几。”
在大厅的陈列柜里,摆放了很多修复好的古籍、字画、碑帖拓片,展现在世人眼前,向人们诉说着过往。“我们修复的不仅是书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鲁萌说,下一步将挖掘洛带客家传承下来的文物,修复并保护好客家文化根脉,将秉持匠人精神,把文物保护事业进行到底。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