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愿捐献: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28日下午,在中国人体器官捐赠自愿书上,徐美君和徐树平代替陈海清对每一个捐献选项都打了勾,还在“其他”后面填写了“眼角膜”三个字。
“器官捐献条件要求高,可遇不可求。”
“器官捐献可遇不可求。”从南昌赶过来的江西省人民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胡淑琴介绍,器官捐献条件要求高,在捐献者确定病情无法救助的情况下,必须在捐献者死亡之后2-5分钟内启动捐献。如果错过时间,血液凝固将对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相对器官捐献成功的案例,每年我国有三、四十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救治生命,其需求与捐献数相差近40倍。
据了解,自启动无偿捐献以来,江西省新余市共有14例(包括此例)遗体、器官、眼角膜无偿捐献,其中器官捐献仅2例。陈海清也是2017年首例器官捐献者。
至少能帮助3名濒临死亡的陌生人
29日凌晨5点45分,目送着陈海清推进手术室,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向她深深地鞠躬。徐美君、徐树平早已泣不成声。
取下呼吸机后,陈海清渐渐停止了心跳。6点30分,器官摘除手术成功,陈海清成功捐献两肾一肝和一对眼角膜。
徐美君说,“我从来没有和妈妈讨论过这个问题,妈妈非常善良,我想她会同意这么做。可能很多人像我一样,亲人突然遭遇意外,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许在等一个肝、一个肾,他们渴望得到救助的心情,就跟我渴望妈妈病情好转的心情是一样。如果这些器官能救更多人,‘活’在别人身上,就像妈妈还活在世上一样。”
当事人家庭系低保户
据了解,陈海清一家并不富裕,是新余市花鼓山煤矿多年的低保户,为了供徐美君上大学,徐树平多年以来在山西煤矿打工。
徐美君是班上的贫困生,平时靠在校外机构给儿童培训硬笔书法勤工俭学,由于代课多,每个星期要写完几根红笔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