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初春时节,记者在洪安镇土门村见到了2006年搬移至此的汉源移民王修全,聆听了他种植春见增收致富的幸福生活,并看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汉源移民们十余载扎根龙泉驿,如今过上的幸福生活。——题记
新春伊始,春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耀大地。近日,记者驱车前往洪安镇,成环路通往土门村的村道旁,一块“春见种植园”的广告牌一下跃入眼帘。春见,即成都人俗称的“耙耙柑”,以果肉细嫩、甜蜜多汁被许多人奉为春天的一道佳果,但成都周边多见种植于蒲江等地,龙泉驿也有种植的?带着好奇心,记者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村道两旁,屋舍俨然,早开的樱花、海棠和菜地里的一片片绿色交相辉映,让初春的原野充满勃勃生机。顺着指示牌,记者在土门村9组一片柑橘林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修全夫妇。
清瘦的王修全50出头,穿一件黑色大衣,妻子陈群芳头发已经花白,两人正在地里采摘春见,准备送到市场上去销售。“开春了天气热,水果好销得很呢。”对于自家这片春见,王修全很自豪,从去冬到现在,每斤8元的价格一直没有下降过,销路也基本不愁。
2006年从汉源搬迁到土门村,一晃十余年过去了,王修全说,一家人已由过去的四口增至七口,早已适应了在龙泉驿的生活,这片春见,就是一家人幸福生活的最好承载与见证。以前在汉源时,王修全一家靠种植脐橙为生,练就了一身种植橙子的技术。搬迁到土门村时,政府为他和一起搬过来的30余户移民发放了当时市场上还比较少见的春见幼苗。当周围农户因为缺乏技术和耐心将这些春见换成葡萄或无花果时,王修全的春见在他的精心孕育下已开始开花结果,并给他一家带来不斐的收入。
“每斤卖8元,每亩可以产3000至4000斤,我一共种了3亩多,你算一下可以卖多少钱嘛?”摘下一个果子递给记者,老王自豪地说。极易剥皮、果味纯甜、汁水丰富,这现采现吃的春见让记者也禁不住叫好。
“现在就只有你家在种了吗?”记者与老王聊了起来。“哪里,周围也有一些村民跟着在种,不过我的先种先挂果先见效了。”这几年,随着春见的热销,村民们也看到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纷纷淘汰掉一些旧品种,开始种植春见,土门村目前种植春见的面积在300余亩。
而趁着村民大力发展春见的势头,老王又打开了一条新路子——培育春见果苗。去年,他购回香橙种子种下脚苗,并自己嫁接春见枝条。如今,这2万来株幼苗成活率大概在80%以上,按每株10元计算,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今年,他打算培育10万株左右。
“这里的村民、党员干部们对我们都很好,虽然口音改不了,但我们早觉得自己就是龙泉人了。”站在密密的果林里,老王手起剪落间,一个个桔黄色的春见从枝头跃入了筐子。伴随着果剪清脆的咔嚓声,王修全告诉记者,如今,儿子已成家并添了两个孙子,儿子平时在外打工,儿媳照顾孩子,女儿在同庆考场工作,老两口负责种地,一家七口的生活平淡而幸福。种植春见时,镇上、村上的农技专家、工作人员会经常来指导技术,对于销售,大家也在积极帮他想办法,准备拓宽电商销售的路子。
跟随老王回到移民们聚居的村委会附近,一幢幢小楼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当年种下的小树已长得比房屋还要高,一畦畦菜地泛着水灵灵的绿意,一辆辆小车在屋前空地、底楼车库里停放着。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屋前聊天,虽然浓郁的汉源口音没有变,但那份融入进骨子里的幸福,早已如王修全所说,如同一粒粒种子,都刻上了“龙泉驿”的印记,并在此扎根,开出更加枝繁叶茂的明天。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