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官方网站的介绍中写着“经主管部门批准”,但对于是哪家主管部门批准,工作人员含糊其辞,并一再强调自己就是一个信息平台。
北青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健身教练证”发现,办理教练证、瑜伽证的商家就有200余家。北青报记者联系了其中两家,要求看证书样品,而对方发来的证书样品与北青报记者探访的健身房里展出的部分证书完全一样,“社会健身指导员证”、“中国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认证的健身教练”等都在列。卖家还表示,办理这些证书都不需要考试,只要填写基本信息并支付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费用,最快的7天就可以拿到证书。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观点
缺乏统一标准致使证书泛滥
为什么这么多证书能生存?业内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行业发展迅速,健身教练需求量大;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
首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张世平说,从健身行业1998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起,就一直存在证书泛滥的状况,多数都是收钱、发证,真正把培训技能放在第一位的还比较少。此外,随着健身市场的不断扩大,健身资格证书种类也越来越细,康复、营养、核心训练、拉伸训练……都能有一个证书。
在健身行业工作十余年的陈曦对此深有感触。她说,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是美国运动协会(ACE)、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美国运动医学协会(ACSM)、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SM)的国际四大教练认证,但实际上多数人拿到的都是短期培训公司的证书。而由于市场对健身教练的需求太大,所以招聘时就不那么严格,真正“持证上岗”的健身教练比较难找。“健身行业现在发展很快,出现大大小小很多健身房,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市场无限发展,人员无限量招,但规则和制度缺失,就出现了现在这种证书泛滥的情况。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目前对于健身行业人员配备的标准缺失。”
应制定从业标准且门槛不宜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