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市民有期待我们有回应

发布时间:2018-04-11 15:46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市民有期待我们有回应由成都新闻网采编:2018-04-10 22:28| 发布者: 秦才军| 查看: 79|原作者: 罗冬梅 邹世进 莫婧 摘要:从4月8日起,由区委宣传部、区新闻中心联合策划制作推出的《全面落实年 青白江在行动》大型访谈节目正式与广大市民...
2018-04-10 22:28| 发布者: 秦才军| 查看: 79|原作者: 罗冬梅 邹世进 莫婧

摘要:从4月8日起,由区委宣传部、区新闻中心联合策划制作推出的《全面落实年 青白江在行动》大型访谈节目正式与广大市民见面,部分区级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主要领导,以及11个乡镇(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将逐一坐客演播室,与观众朋友面对面,一同聊聊未来我们身边即将有的新变化,就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答疑解惑。该节目的播出受到广大市民高度关注,大家或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或将推文在朋友圈传播,纷纷表示这样的形式很接

 

  从4月8日起,由区委宣传部、区新闻中心联合策划制作推出的《全面落实年青白江在行动》大型访谈节目正式与广大市民见面,部分区级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主要领导,以及11个乡镇(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将逐一坐客演播室,与观众朋友面对面,一同聊聊未来我们身边即将有的新变化,就市民关心、关注的问题答疑解惑。该节目的播出受到广大市民高度关注,大家或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或将推文在朋友圈传播,纷纷表示这样的形式很接地气,区委区政府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即将做什么,都一目了然。对于未来的发展,大家心里也就更有底气:群众的期待终将变成现实。

  打造慢行系统乐享城市“慢”生活

  区规划局局长吴熙

  “慢行交通一般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它是市民中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主要承担市民上下班、上学出行、公交接驳和休闲娱乐出行等功能。”区规划局局长吴熙介绍,目前,我区已建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绿廊、舒适宜人的陆港绿道等慢行交通设施,已建成的步行道大约100公里,自行车道大约150公里,市民近七成的日常出行都依靠慢行交通。但我们也看到,慢行交通还没有全域布局,为此,区规划局精心编制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力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市民体验感知。

  本次规划主要对慢行通道网络、慢行空间、慢行环境三方面进行规划。在慢行通道网络方面,通过构建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整体形成“两网多线”慢行体系;慢行空间方面,依照不同功能和等级的慢行道,提出相应的空间建设标准;在慢行环境方面,通过对各类型慢行道提出慢行环境指引,来促进慢行环境提升。

  目前,我区已经规划提出了816公里步行交通网,878公里自行车交通网,45公里特色慢行网。吴熙透露,近期将逐步推进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增加路网密度,提升慢行交通网络覆盖水平,同时建立慢行接驳系统,提高慢行与公交接驳水平。规划新增同济大道、青江中路等91条步行道以及石家碾路、学苑路等62条自行车道;二是优化道路断面,清理违章占道停车,保障慢行道的有效通行空间,重点针对同华大道、华金大道、青江南路等道路在内的39公里存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缺失和空间不足的路段进行改造;三是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物理隔离设施,改善路口过街设计,打造安全的出行环境,对同华大道、凤凰大道和红阳路等35公里道路非机动车道增加隔离设施,对同华大道、华金大道等主干路交叉口进行二次过街改造;四是实施城市特色慢行示范线建设,提高慢行交通系统品质,展示青白江城市形象、文化特色与蓉欧风情。同时,结合城市开发进程,优先推进凤凰大道、智慧大道多彩慢行大道示范线、以及毗河滨水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

  上班不堵运动舒心

  本刊讯(记者罗冬梅)早上8点,天气晴好。家住红阳街道蔡家庙社区的徐丽丽,扫码打开一辆共享单车,开始向直线距离3公里外的单位政务服务大厅出发。沿同华大道一直骑行,然后左拐进入凤凰大道,20分钟左右的车程不累,还能到单位食堂吃上早饭。“就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我比别人幸运多了,起码我不会被堵在上班途中。”徐丽丽高兴地说。

  对于夜跑爱好者贾强来说,不下雨的日子,他都会沿着常规线路跑步:从家附近的家乐福超市出发,沿着位于同华大道的绿道,经过在建的新城公园,一直跑到凤凰大道,过区文体中心再绕回家。10公里的路程基本在中心城区,一边是繁华夜景,一边是绿树繁花。“我对这样的跑步条件已经很满足了,特别是生态绿廊,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徐丽丽、贾强的生活是青白江人的生活缩影。慢行交通一直都是城市居民出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青白江人近七成的日常出行都依靠慢行交通。作为构建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组成,816公里步行交通网,878公里自行车交通网,45公里特色慢行网已然规划“撒网”。

  “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可以使得居民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主导,让大家真正实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品味城市。”区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熙说。

  今年20余项重大交通项目陆续推进

  区交通局局长赵科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近年来,我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955.28公里,较2010年末增加47.23%。区域内铁路总里程达95公里,共有客货站5个,形成了“三横四纵”的铁路网络。公共运输方面,全区共有客运班线31条,公交线路28条,村通公交覆盖率达98.4%。

  但在区交通局局长赵科看来,作为一个立志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城市,现有的路网规模还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全区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偏低,缺乏连接传统五城区的公交系统,出行方式较为单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

  2017年10月,我区编制完成了《青白江区交通整合提升规划》和《青白江区交通体系发展规划》,分别站在全国、省市层面分析了我区未来交通需求,科学谋划交通网络体系,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提出了“开放、融合、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对标这些概念,今年,我区将有20余项重大交通项目陆续推进。

  对标“开放交通”,区域内将新续建成兰铁路、达成增建二线、成三铁路。同时启动成南高速拓宽改造、新建E线以及成绵高速第二复线的建设,三个项目区内新增里程近49公里,区内将建成“一横五纵”的高速路网,成德绵经济带交通桥头堡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对标“融合交通”,力争在6月份,我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五环快速路的建设,同时成金简快速、青金快速也将在年内实施,新增的40公里快速路和呈祥大道、港城大道、七星大道等10余个区内骨干道路项目投资超百亿,将为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铁路港对外交往中心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对标“绿色交通”,目前我区新建、改建华金大道、铁路港等40座智能化公交站台正在紧张施工,计划总投资4600余万元的人和、福洪等5座公交场站也将于下半年开建,新能源公交分期投运,“公交都市”战略将不断深化。

  对标“创新交通”,依托“青白江区交通数字监控指挥中心”建设,交通执法已经实现了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集群调度,目前正在研发我区的“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今后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日夜兼程施工忙

  ——智慧大道项目进入攻坚阶段

  本刊讯(文/图记者邹世进)4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智慧大道施工现场,从南端远远望去,铁路跨线桥下的框架尤如一个巨大的蜂巢,那一个个身穿黄色马甲、头带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就像是勤奋劳作的工蜂,他们分布在框架的中间和顶部,忙碌地搭建木槽。据铁路总承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赶工期,他们将工人分成两班,上白班的木工收工后,上夜班的钢筋工又接着干,直到深夜12点才下班休息。目前船槽施工进度已过半,两条铁路线之间即将贯通。

  项目南端已完成了路床的铺设,工人和管理人员都集中到北端的施工现场。据中建一局项目负责人介绍,由于北端属原攀成钢车间所在地,地况复杂,有很多是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基础,所以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区交通局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方一起积极想办法,同工人们战斗在一线,无论多晚,都要啃下硬骨头才肯罢休。

  由于项目周边有蓝风、保洁等多家单位,这些单位每天出入的车流量都很大,而项目设计管线必需穿越这些单位的出入口。为了不影响单位的正常通行,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后,各单位统一给出一晚上的时间,第二日早晨必须保证该路段正常通行。4月6日晚,工人和管理人员分成两班,一班负责挖掘,一班负责吊装管道。当挖掘组施工的时候,吊装组就在现场合衣休息一会儿,当吊装组工作时,挖掘组工人又抓紧时间打个盹。就这样,挖开一段,吊装一段,终于在第二天凌晨6点过将所有管线吊装完成,并回填完毕恢复了道路的正常通行。若按正常施工进行,这项工程至少需要5天时间才能完成。

  目前,整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的施工进度,进入攻坚阶段,预计7月达到通车能力。

  兴水治水服务发展

  区水务局局长许建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可以说,水贯穿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始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区水务局局长许建勋开门见山地强调了水的重要性。

  许建勋说,在供水方面,我区依托现有供用水格局,将构建更加完善、安全的城乡供水体系。生活供水上,规划实施“一厂、两线、一站”(“一厂”即水厂的扩能项目建设,“两线”即沿港城大道和清泉大道新建两条供水管线,“一站”即在清泉新建一座加压泵站)建设,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多水源供水格局,实现“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工业供水上,规划实施“优化一渠、新增一线”的工业供水格局,将现有专用工业供水渠供水能力进一步优化提升,新增建设专用供水管线,保障欧洲产业城生产生态用水;农业供水上,以毗河以南地区为重点,以“两干七支、三库千塘”(“两干”指青白江区的东干、北干,“七支”指毗河以南的七条支流,“三库”指三座小二型水库,“千塘”指千座塘堰和人工湖)为架构,巩固和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效益,大力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在排水方面,按照“三片、五镇、多点”的排水规划布局,构建主城区、乡镇、新型社区三级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三片”即将毗河以北区域划分为三大排水功能片区,“五镇”即毗河以南的五个乡镇,“多点”即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及居民集中居住点。依据《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优化完善,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基本形成城乡全覆盖、配套设施齐全的污水收集系统。到2020年,主城区、乡镇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85%以上。

  在防洪排涝方面,按照“一区、两带、十河、多分区”的规划布局,着力抓好我区的防洪排涝规划。“一区”即青白江主城区,“两带”即沿江河带和沿山区带,“十河”即区内的主要十条河流,“多分区”即根据排水沟渠将排涝划分为20个分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计划、分流域逐步推进防洪排涝治理,使江河洪水、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到2020年,青白江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

  马棚堰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隔离工程完成主体建设

  本刊讯(记者莫婧)4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弥牟镇火星社区的马棚堰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只见水域内水面干净清澈,吸引着一对对鸳鸯前来栖息;沿岸绿草成荫,与各色野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天然油画;周围全部用铁栅栏进行围蔽,每隔一段距离还设置了标识标牌和视频监控,行人、车辆根本无法进入。

  在过去,马棚堰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直存在着农田径流、生产生活、畜禽养殖等多种类型的污染源,水环境隐患问题较为突出。今年1月底,我区启动了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隔离工程建设。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现已完成主体建设。共计构筑土石护岸及防洪堤5921米、排洪沟3301米,设置隔离防护围网4959米,先后在108国道、老川陕公路等进出保护区等位置设置视频监控、桥面径流收集管网、防撞栏、应急事故池等保护设施,保护区设置标示标牌、警示牌,防洪堤与土石护岸范围内种植绿化防护林。

  据业主方成都融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科园介绍,由于工期短、任务重,项目开工后,整个施工队没有休息过一天。“春节七天大假,我们每天都有50余人在现场施工。项目有400米与石油管道重合,为此,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设计方案,采取交叉穿越保护施工作业,同时将明沟改为预埋涵管,施工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是我们依然高标准高效率完成了任务。”刘科园说,“隔离工程的建成,不仅改善了饮用水源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城市饮用水安全性,让饮用水源达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青白江报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市民有期待我们有回应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