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经济大发展如何出实招

发布时间:2018-04-25 10:09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经济大发展如何出实招由成都新闻网采编:2018-04-24 22:36| 发布者: 秦才军| 查看: 56|原作者: 罗冬梅 吴静 沈婷婷 摘要:“一把手”访谈 以一流的政务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罗春容 优化政务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
2018-04-24 22:36| 发布者: 秦才军| 查看: 56|原作者: 罗冬梅 吴静 沈婷婷

摘要:“一把手”访谈

 

  以一流的政务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罗春容

  优化政务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我区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便民”原则,以“放管服”为目标,以审管分离为核心,以相对集中为重点,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着力推动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高效组建了区行政审批局,于2018年2月9日正式运行,牵头负责全区政务审批服务、自贸试验区简政放权改革工作,承担16个部门划转的214个事项的行政审批工作。

  在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罗春容看来,成立行政审批局是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改革举措,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宽进严管”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便捷、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

  目前,我区已建立起全域覆盖、层级清晰、公开规范的区乡村三级政务体系,全区政务服务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区行政审批局集中了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便民利企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产业园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时间大幅缩减。减少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298项,仅保留15项。在全区政务服务系统推行周六和工作日中午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推广运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化“仅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改革,有522项审批事项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就能一次办结,另有81项可以通过网上审批,实现“零跑路”。建成区政务中心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区,为市民提供护照签注、社保医保查询、税务申报等自助服务。

  2018年,区行政审批局将着力抓好自贸区简政放权改革试点,认真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上门忙审批 跑得团团转

  本刊讯(记者罗冬梅)“现在真的是越来越方便了!”作为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食堂主管,张平办证经验丰富,知道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流程复杂、环节多,一般来说,即使不要20天,也得两个星期。今年,张平提前两个月就到区行政审批局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申请,让他没想到的是,不到三天,就接到了区行政审批局现场勘验工作人员的电话。

  现场踏勘是行政审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现场踏勘工作的快速高效、规范阳光,是实现审批提速、市场主体开业、项目及时落地的重要保证。

  当天上午,区行政审批局现场勘验工作人员赖强和王建军就对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食堂硬件设施、操作流程以及从业人员资质等情况进行了勘验。通过后,现场收取了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业务所需的相关材料。

  “对核查合格且材料齐全的,我们在完成现场核查的同时一并收取申请资料,当天送回窗口录入系统,及时出证,让办事群众少跑路,尽最大努力实现‘仅跑一次’的目标。”赖强说。对现场勘验不合格的,勘验人员会当场给出明确的整改意见、确定二次勘验事宜,有效规避现场做勘验、回头给意见,来回折腾、效率低下等问题。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从接受办证申请到发证,国家法定时限为20个工作日,在我区实现了减少一半。

  如今,凡是需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学校食堂、餐馆、超市、饮品店等餐饮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只要在窗口提出许可业务申请,区行政审批局都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勘验人员上门,“有承诺办理时限,每天至少现场勘验10家,一天都不能耽误!”每一次上门现场勘验之前,勘验人员都会提前与商家电话联系,确定时间。

  不仅仅是餐饮流通领域,行政审批现场勘验中心这支跨行业的现场踏勘专业队伍,服务对象为全区各领域的市场主体。“组建这支队伍,一方面减少到企业现场次数,另一方面节省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该中心成立以来,已为企业和个体户办理现场勘验400多次,解决了改革以前勘验模式单一、多次勘验等问题,办结时间较以前有了大幅的缩短,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受到企业和群众的好评。

  产业兴城  招商引领

  区投促局局长陈伟

  “2017年,我区全年签约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9个,涉及总投资509.3亿元,其中,符合市级考核口径项目13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说起去年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区投促局局长陈伟如数家珍。

  陈伟介绍,近年来,我区采取了多项措施为招商引资保驾护航。首先是充实专业招商队伍。去年,区委将商务和投促剥离,成立了区投资促进局,统筹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各个管委会成立投资促进中心,区级相关经济部门成立投资促进科室,各乡镇街道成立投资促进分中心,形成了“1+9+11+N”招商工作新机制。另外,积极拓展招商信息来源渠道,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招商分局,在欧洲设立了招商工作组。同时,加强了城市营销宣传,持续开展“蓉欧+”投资推介活动,发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品牌效应,在天津、深圳、台湾、捷克、俄罗斯等国内外地区举行投资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青白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年1月,我区还制定了“青白江产业政策‘黄金十条’”,从招商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对我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大力扶持。

  陈伟认为,这个“黄金十条”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一是扶新不忘老。对区内原有企业经济贡献上台阶的,增幅超过10%的,将对其经济贡献增量的50%给予扶持。二是招大引强。对新引进的重大项目,自上规入库年度起,给予五年的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励。同时,还对“两头在外”加工贸易等企业租用标准化厂房给予房租减免。三是重视人才,特别是对地方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都将给予大力扶持。四是重视诚信。只要企业按照协议履约,政府将全力兑现相关扶持政策;同时,也明确提出要求企业讲诚信,才能够享受到扶持政策。

  “黄金十条”实施后,也给我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是在产业方向上,“黄金十条”有着明显的导向性。政策扶持的方向就是我区下一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它包括了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中园”、“两头在外”、供应链、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检验检测等等。二是政策制定后,区内企业再投资的意愿明显加强,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增多了。比如,巨石、天马、蜀虹、和乐门业等等。

  “黄金十条”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全区共新签约引进各类发展项目95个。其中,产业化项目20个,涉及总投资396.69亿元。

  投资促进“百日会战”首战打响

  已走访10余个城市,接待客商考察88批次,初步达成意向项目100个

  本刊讯(记者吴静)“从现在起,全区上下大干100天,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这是我区在4月14日召开的青白江区“全面落实年”投资促进“百日会战”誓师大会上作出的一项决定。

  “百日会战期间,组织实施一次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6场主题亲商沙龙、10个重点项目集中攻坚、40个签约项目开工督导、150条有效项目信息新增入库、200家企业大走访,力争实现新签约引进亿元重大项目40个以上,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落地30个……”说到此次“百日会战”的目标,区投促局投促营销科科长何刚如数家珍。

  去年9月,区投资促进局正式挂牌成立,伴随于此,四个专门负责招商的专业科室应运而生。何刚离开原来的单位到新成立的单位任职,具体负责投资营销科工作。

  “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招商动态;定期印发招商引资‘百日会战’活动专题简报,图文并茂地展现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气象,通报排位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工作很繁琐,但每一项都必须高质量完成。”何刚告诉记者。

  何刚只是我区投促战线上最普通的一员。全区“百日会战”动员大会后,全区上下重点围绕“一个目标”、主攻“3个重点区域产业生态圈和3个重点产业生态圈”,迅速投入到投资促进“百日会战”活动中。4月10日至4月18日,全区上下共走访六类500强、外资企业4家,其中区领导带队走访2家,各单位领导班子走访企业2家;开展专题投资促进活动2场;新增有效项目信息39条,其中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信息12条;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个。

  “此次大会战,每月将根据目标运行调度机制进行排位通报,居末位的单位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最终根据全市排名情况进行表彰和通报批评,并加扣目标分。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目的就是增强各部门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掀起一个招商引资高潮。”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土地配置助推乡村振兴

  区国土局局长肖丕楚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内涵是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治,主要包括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和农用地整治。区国土局局长肖丕楚介绍,近年来,我区已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余个,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区2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达4000多亩,已全部用于城市经营性用地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地。

  2018年,区国土局将进一步加快加大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目前,全区已获立项批准的项目15个,其中在建项目8个,涉及人和乡车站、三元村,福洪镇先锋村、胜利村、进步村、民主村、字库村,清泉镇西平村,城厢镇十五里村,预计建成社区11个,面积704亩,集中居住3012户、9018人,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约2000余亩。下一步,区国土局每年力争立项3个项目,验收2个项目,改善500户、1600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每年预计节余指标约500亩,指标主要用于覆盖在城区的经营性用地,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指导相关乡镇完善相应的建设规划、产业规划,为下一步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依据。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就目前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问题,肖丕楚也给出了解释。

  他说,集中居住区建设是由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牵头,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完成项目集中居住区农户搬迁、权属调整等工作,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实施旧房拆除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红线范围内基础设施、社区配套工作以及主体工程建设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人均综合用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50-60平方米,统规统建按每户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住房。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配置按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的通知》执行,由区委社治委负责按相关文件指导项目区农民集中居住区按“1+8+N"方案进行标准配置。居住区外的公共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配置到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本刊讯(记者沈婷婷)来到位于先锋村4组的先锋新村,美丽大方的欧式洋房、色彩靓丽的外墙、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宽敞整洁的健身广场、崭新笔直的水泥路……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风景图。

  “这里很清静、很巴适,好多城里的亲戚看到后都羡慕。”村民卢长英告诉记者。

  先锋新村是我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之一,占地面积12.3亩,聚居农户62户181人,农民集中点的选址由农民群众充分讨论,农户自主决策自愿分层集中,2014年实现入住。该小区保留林盘、堰塘、水渠等元素,尊重历史及自然文脉,将周边农田、果园及丘陵地势等自然景观有机融入,形成人口相对集中、产业集约发展、功能配套完善的新农村综合体。同时,小区天然气、光纤、通讯等通达率达100%,生活供电、供水实现“一户一表”,还建立了小区议事会、小区户代表大会、小区监事会,议定土地流转、社区卫生、公服资金使用、社区建设管理、人员聘用等事项,确保集中商议汇民智、集体决策合程序、重要事务全透明。

  “以前的老房子住了20多年,又旧又破,一直想拆了重修,但是又没有那么多钱。后来赶上土地整理,我们家用老房子换了套150平方米的新房子,真得太幸福了。这里离田也近,每家每户在小区还有一块小菜园,种的菜基本上够一家人吃,搬过来3年多了,住着安逸,老的小的都满意。”

  下一步,区国土局将围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做精业态、做美形态,全力推动本地区的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我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做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土地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切实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及就业机会,盘活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来源:新青白江报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经济大发展如何出实招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