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凉水村也成功打造龙门桃花沟景区,成了成都周边赏花品果的一方胜地。
上世纪80年代,姚渡镇凉水村和当时大多数的村落一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红苕等农作物,村民的收入很是微薄。穷则思变。为了让广大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凉水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带领村民们一起到周边地区学习考察种桃技术,并号召党员带头先种先试,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并纷纷加入种植行列。经过多年的努力,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凉水村也成功打造龙门桃花沟景区,成了成都周边赏花品果的一方胜地。
党员先试种:村民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再拿两个箱子过来,上周末来采摘的罗姐刚刚发微信喊再给她准备六箱。”正在林间忙活的是凉水村12组村民彭英龙,他将刚刚从树上采摘下的果子进行挑选、分类,再装进纸箱。不一会儿,彭大哥黑黝的皮肤上就布满豆大的汗珠,顺手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一擦,他又接着干,“我们这儿的桃子名气不小,现在又正是吃桃子的季节,所以基本不愁销路,辛苦一年也有个奔头。”
彭英龙家是全村最早的桃树种植户之一。他的父亲彭育海很有经济头脑,接受新理念较快,所以当老书记赖世金提出种植桃树的想法后,彭育海就积极响应,他们一起前往龙泉驿书房村学习考察,带回了技术和经验。
“我们这儿以沙土为主,又是浅丘地形,加上气候适中,所以很适合种植桃树。”“把桃树种好了,桃子卖个好价钱,比你做其他的来事。”……纵使苦口婆心,但看不到实际效益,也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可。于是在赖世金的鼓励下,彭育海和村里其他党员一起拿出自己闲置的土地进行试种,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每天都要帮家头干农活,就觉得栽桃树比起栽谷子更简单、更省事。”彭英龙清晰地记得,桃树第一年挂果卖得的收入就比几亩传统农作物还多。“真是结出了金果果。”
看到了可观的收益,先前还抱着观望态度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种植桃树的队伍。“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几十户,现在全村有七八百户都在种桃子,面积也从几十亩发展到四千余亩。”凉水村党总支书记李福根告诉记者,为了发展桃树种植,村里每年都会为农户免费发放百余吨肥料和若干幼苗,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村民去龙泉驿、新都等区(市)县农科院现场考察、学习经验。除了扩大种植面积,凉水村还在原有老品种基础上进行改良,先后引进了五月脆、松山、霞脆、早脆、春美等多个新品种。
书记寻销路:线上线下齐发力
为了打开销路,让村民们不出村就赚到钱,书记带领村支两委跑遍周边市场,积极询价比对,寻找大型水果批发商统一收购,从而确保了销售渠道畅通和价格的稳定。为了进一步激发销售活力,今年凉水村还首次“触网”电商销售,通过对接知名电商平台,直接把新鲜的水果送到消费者手中。“像五月脆这个品种,不仅香脆可口,个头还大,而且耐运输,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彭英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栽种传统农作物,收成好的时候一亩能赚1000多元;而现在栽种桃树,除去每亩1000多元的成本,收入基本可以达到七八千甚至上万一亩,比原来翻了近10倍。
农旅结合:发展70余家农家乐
桃树种植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也为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更是大大提高了龙门桃花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到了桃花盛开、桃子成熟的季节,八方游客都会慕名而来,赏花品果、体验乡村生活。
“我们这儿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所以每到周末等节假日游客都很多。以今年端午小长假为例,我们村桃子每天的采摘和零售总量都上万斤。”李福根告诉记者,桃产业的发展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的农家乐也从最初的赖家李子园、桃源山庄等四五家发展到现在近70家,并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看中这里丰富的农旅资源,前来投资兴业,乡村咖啡馆、新型农家乐、特色民宿等相继在这里落成、迎客,龙门桃花沟逐渐成为成都周边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名气出去了,品质还得有保证。在不断优化提高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准备从浙江奉化引进一种名为‘雨露’的‘可吸桃’,它的收益是普通桃子的五到十倍,很可观。目前我们已经预定了树苗,等七月底就开始试种,预计明后年就可以品尝到这个新品种了。”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