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木雕,是才华凝聚于刀尖的创作,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雕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有一群执着的匠人,痴迷木雕、执着木雕,将这门民间工艺发扬光大。我区祥福镇就有一名这样的民间高手,他是青白江木雕非遗传承人张家顺。曾获青白江区“十大金牌工人”称号和“成都好工人”提名。
因为热爱 所以用心
走进张家顺的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房屋老旧、杂树环绕,甚是简陋。可屋里工作台上摆放着的骏马、仙鹤、弥勒佛等木雕半成品,相比之下却显得尤为精致。张家顺埋头躬身、手执刀具,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作品。他说:“一旦进入雕刻,时间是静止的,我是真的热爱木雕。”
对木雕的热情源于小时候对绘画的热爱。上世纪70年代,7岁的张家顺对连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本连环画可以翻来覆去看好几遍。这些连环画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他舍不得还,却又不得不还。有一天,他突然灵光一闪:“如果我把这些画照着画下来,那我也有自己的娃娃书啦!”就这样开始临摹连环画,从“四不像”到惟妙惟肖,绘画技艺得到了飞快的提升,这为他日后从事雕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努力 所以幸运
由于骨子里有着对美术的热爱,成年后的张家顺从事的都是与此相关的工作。他在床上用品厂做过绣花设计,在玻璃厂做过平面雕刻,还做过印章雕刻……这些工作干起来很快乐,但却并不满足。他回忆:“我当时觉得这些作品太小了,想做‘大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恰逢某家具厂招聘,他顺利成了木雕工人。本以为可以做“大件”了,但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由于怕木料被弄坏,工厂只让那些来自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的外地师傅雕刻,张家顺和其他四川本地工人只能“打下手”,搬搬木材、刮刮外皮,这让他很憋屈。这些外地师傅到底厉害在哪里?利用工作的便利,他暗中观察这些师傅们的木雕技艺。为了练手,他从废料堆里捡出一个小木块仔细雕刻,当作品最终成型时,来自江苏的师傅都很惊讶:“看不出来啊小子,你还有这一手,雕得挺好。”在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张家顺摘掉“小工”身份,开始从事木雕工作。
十多年来,张家顺从未到学校正式学习过雕刻,硬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刻苦练习,把木雕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由于作品构思精巧、造型精致,亲朋好友都来讨要玩赏。现在,张家顺有了自己的加工坊,常有木雕爱好者前来定制作品。“能把爱好发展成事业,我觉得很幸运。”张家顺说。
因为有梦 所以等待
张家顺的木雕事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忧虑:“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这个的,”包括自己儿子在内,张家顺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愿意传承这门手艺的徒弟。“雕刻是很累的,既要脑力又要体力。”搬运、摆放、构思、雕刻……一系列流程往往需要木雕匠人一个人完成,这对体能要求和个人意志都是很大的挑战。他常常沉溺于雕刻忘记外界,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就连妻子叫他吃饭也顾不上。“我爱这个,就不觉得苦,但是对其他人来说真的很辛苦。”
张家顺热爱木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想把木雕工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欣赏木雕、喜欢木雕,更为重要的是将木雕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还没找到这个人,不过我能等……”
来源:新青白江报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摘要:政府指导关怀,企业责任担当,造就红盘热销,居于此,安心更放心。2022年5月19日上午,青白江区政协主席冯...
2019-04-29 18:59| 发布者: 区新闻中心 | 原作者: 邹世进 摘要: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川化厂里,青年职工学技术、钻技术蔚然成风,大家比、学、赶、帮、超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