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新闻:【方圆谈】清廉与否,重在民之口

发布时间:2018-04-19 10:24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方圆谈】清廉与否,重在民之口由成都新闻网采编:在清廉上自以为是,自我标榜,实则是最大的傻。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是真清廉,还是假清廉,群众...

摘要:在清廉上自以为是,自我标榜,实则是最大的傻。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是真清廉,还是假清廉,群众心知肚明,一看便知。

(原标题:清廉与否,重在民之口)

是廉还是贪,本是泾渭分明的事情,可有些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傻傻分不清楚”。比如,有的人对不认识、不靠谱的关系人退钱退物,暗地里又向“靠谱的人”要钱索物,却自认为这是有标准、有原则;有的办多大事情要多少钱,办不成就把钱退给人家,自认为这是有操守、有良心;有的把所有的机会都留给了自家人、身边人,不惜放纵之,却自以为这是有感情、讲义气,等等。这种明明为非却偏偏自以为是的表现,不仅暴露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跑偏,而且决定了人生最后的结局。

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的苏斯洛夫,去外地视察都自掏饭费。一次,苏斯洛夫到一个州府检查工作。州委书记得知苏斯洛夫最爱吃鲑鱼,就派人乘专机买回上等的鲑鱼。苏斯洛夫吃着鲜美的鲑鱼,赞不绝口。饭后,苏斯洛夫问:“这顿鱼多少钱?”州委书记笑着说:“不贵,也就半卢布。”苏斯洛夫当即掏出半个卢布,放在桌上,满意地离开了。“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苏斯洛夫压根不了解或不愿意去了解鲑鱼的价格,更不知道这种鲑鱼是从哪来的,所以自认“清廉”。但这种自以为是的“清廉”其实就是“皇帝的新装”,旁人都心知肚明,无异于掩耳盗铃。

自以为是的“清廉”危害之大,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衍生出很多离奇的现象。清代道光皇帝被誉为“过得最清苦的皇帝”,他穿补丁衣,吃四菜一汤,节衣缩食,但实际上,道光龙袍打个补丁的钱比做好几件新衣服还贵。正是由于这种自以为是的“清廉”,清王朝上行下效,有的竟然放着新衣服不穿,花大价钱买别人的旧衣服,即使新衣服也要在上面打几个补丁,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方圆谈】清廉与否,重在民之口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