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的人民公园和鹤鸣茶社,座无虚席,这里不仅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更有很多在这里喝了几十年的老茶客。午后的宽窄巷,在快节奏的当下,这里不仅让你安静地享受午后的暖阳,还有各种小吃满足你的味蕾。夜幕降临的斌升街,外地游客来到藏在居民楼里的书店读本屋,他们诠释着一个书店与一座城市的书香梦。八点半的奎星楼,一边是网红餐馆前络绎不绝的食客,一边明堂艺术空间与独立音乐人共舞……(下转02版) 上接01版
这就是青羊,一边是三千多年的历史遗迹,一边是最受欢迎的音乐节;一边老茶馆,一边是前卫的新媒体艺术……现代生活与厚重历史汇聚于此,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无比迷人。
无可替代的文化肌理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爷爷坐在那把斑驳的竹椅,盖碗茶里飘出泛黄的诗句。我家门前有条河,河边有个我,我家门前有条河,名叫西郊河。”这是《父亲写的散文诗》词作者董玉方写给西郊河的词。
约上三五好友,在杨柳依依、微波荡漾的西郊河畔喝一杯盖碗茶。入夜时分,乘船顺流而下,徐徐拂面的微风中,袅袅琴音若隐若现,恍若时光倒流,回到了千年前那个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画成都。如此美妙的场景和画面,董玉方的《西郊河》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诗画成都。
爱一座城市,是因为这座城市给予你一生约定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文化肌理无可替代。爱一座城市,也总想给城市留点什么并表达出对城市的爱。对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工程师冯晖来说,他花了四年时间,拍了80余万张照片,写了30余万字,手绘了65张地图,选取了精华,集结成了一本书。冯晖用一本书给城市表白。
中央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推出第106期《江西鄱阳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