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郑博士的《基本工作标准》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加入富德生命人寿这个大家庭已经8年有余,从收到收展,一路走来,好像有标准,又好像没有什么标准。
通过郑博士讲的清华北大与某些学校的招生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越有口碑的学校录取线越高,录取线越高的学校大家越向往,录取线越高的学校越容易形成口碑。当有高标准的团队和社团就代表着口碑和品牌,当我们遇到了高标准团队的一员,我们就会尊重,遇到没有标准的团队的一员,就会露出异样的眼光,当我们听到某某在清华大学上学,或者某某在银行、医院或者政府单位工作,大家都会露出尊重的眼光,但是当听到某某在保险公司上班,就会本能的逃避,这就是因为保险公司没有标准,为了人力,搭架构去求人做保险,导致名声越来越坏。到了今天寿险行业里很多从业人员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是因为没有标准,标准混乱。
2014年刚加入富德生命人寿保费部这个大家庭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还只收不展,出去面访客户,或者和身边的朋友谈到自己工作的时候,不管别人什么反应,自己就害怕别人知道在保险公司上班,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会担心别人以为自己要给他们介绍保险,所以本能的就会马上作出反应告诉他们自己是做售后的,不卖保险。
郑博士讲的另外一个案例,一个考98分的孩子和一个平时考试不及格突然考了61分的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即使考了98分,回家还是伤心大哭,而61分的却高兴的索要礼品。这就是优秀的团队和个人与平庸的团队和个人的差别。因为他们对标准的认识不同。
2016年10月保费部开始做收展,内心惶恐不安,想要逃避,退缩,内心也没有计划应该怎么去做。首爆月的单子都是来自“原顾”的支持,再到后来开门红开发了续期客户的单子,慢慢的也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那时候也没有给自己定什么标准,只是知道每个月达成一万就能鲲鹏连星,于是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每月达成1万,持续鲲鹏连星,到后来,每个月达成1万感觉就很难,老客户消耗严重,新增客户量越来越少。当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的标准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而是降低自己的标准。导致在寿险这条路上越走越难。
听了郑博士的课,对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要做好寿险营销,必须要有基本的工作标准,为什么自己在寿险这条路越走越难,就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要在寿险行业长期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要有具体的工作标准,每月4件是合格的标准,是专业人士持续成长的生存底线,要有高标准才能有高的达成。相信瓶颈期只是暂时的,突破瓶颈期就是无限的可能,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敢于突破自己曾经不敢突破的可以让自己得到曾经得不到的,不停的突破自己才能不断的发现更强的自己,不停地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