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龙兴合锦项目坐落于彭州龙兴核心板块,其两公里范围内教育、商业、医疗、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成熟。项目所属两宗地块容积率严格控制在0.8至0.9区间,系自然资源部提出“建议取消远郊容积率1.0限制”政策后成都首批推出的低密宅地。项目南承千年古刹龙兴寺,北接官渠郊野公园,处于城市空间北接南联的关键节点,建成后将贯通规划引导的城市地脉廊道。项目肩负传承地域文化、赓续传统文脉的使命,以科技为支撑、文化为内核、建筑为载体,力争实现在地风貌与龙兴版图的有机融合。
在地文化背景
自然山水与人文烟火交融的城市——彭州,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带,天然蕴含起伏张力的地貌呈现出“一城两面”——半为平原、半拥山地的独特格局。其北部龙门山主峰太子城山脊线海拔达4816米,常年积雪,成为成都平原罕见的可遥望雪峰的近山资源。古人认知此处既是“天梯”,亦是《山海经》记载“彭门”所指的南北天然通道,这种独特的地理特质赋予了彭州山水灵气与文化底蕴。向南至海拔489米的乌鸦堰区域,田畴开阔、水网交织,一马平川的坝区景观豁然展开。巨大的海拔落差勾勒出彭州“云深山重与沃野千里各占其半”的鲜明气质,这种山水与人文交融的格局也成为本案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
牡丹花香与佛塔高耸,是这座城市的又一景象。彭州城北矗立着的龙兴寺佛塔始建于东晋,唐玄宗赐名后沿用至今已逾1300年,在国内寺庙中实属罕见。塔身形制借鉴印度菩提迦耶大菩提寺,又融入川西建筑的精致审美,形成恢宏大气且细节丰富的建筑形态。佛寺与天彭牡丹渊源深厚,据《彭县志》记载,唐代高僧入蜀后于丹景山永宁院种植牡丹入药,自此彭州庙观普遍培育牡丹。现今龙兴寺牡丹种植面积占寺院四分之一,每到花季,牡丹绽放,香气四溢,成为彭州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化记忆,也使牡丹自然成为本案核心设计符号。
“宋风”美学是本案另一显著风格。宋文化在彭州千年历史中尤为兴盛,如蜀中首屈一指的牡丹、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彭州白瓷、中原第一金银器窖藏及镇国寺塔等文化标识,均在宋代已享誉西南。宋代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至今仍在彭州茶、瓷、蜀锦、建筑等领域延续传承。本案提取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建筑精髓,以宋风为外在形态、以彭州在地人文为内在灵魂而打造。宋式建筑的气质风韵通过精准复刻与创新演绎建筑细节呈现,色彩上采用温润内敛的宋官窑白瓷色系,与川西青色大屋面形成鲜明对比又和谐统一,形成独特风貌。项目旨在促成历史与当代的文化对话,延续龙兴人文气质,与龙兴寺、龙兴集风貌形成整体呼应。正如主创设计师所言:“建筑绝非凭空创造,必须与土地及文化产生共鸣,是在地文化的活化新生。”彭州95亩用地作为龙兴板块最后一块超低密珍稀地块,是城市地脉廊道的关键节点。位于1300余年历史的龙兴塔下的龙兴寺;毗邻深度融入并创新解构彭州文脉的商业标杆龙兴集;水体清澈、两岸植被丰茂的官渠郊野公园水脉,共同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龙兴寺是魂,龙兴集是脉,龙兴合锦是家”这一理念精准诠释了项目的文化定位,连接彭州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承载彭州市民的文化与生活。
设计理念挖掘
龙兴合锦项目实拍
作为彭州首个纯低密度院落住区,项目营造兼具历史韵味与地域特色的居住氛围。场地现有贯穿南北的滨河公园“生态水芯”是项目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线。南北向水系与东西向弹性路又将项目划分为四个独立地块。国人素来“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便身处闹市仍怀林泉之志,这种对自然与诗意生活的追求成为本案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承国风宋韵・游禅庭雅境”为设计主题,设计团队利用临溪傍水优势实施筑台象山策略来破解示范区场地限制:取“登高乐游”之意,将场地整体抬高1.2~1.5米,使中间河道形成夹岸溪谷,达成南望龙兴塔、北眺龙门山的景观效果。虽空间有限却通过精巧设计实现“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意境,亭台有致、意趣盎然,让居民在有限空间内感受无限自然意趣。通过升级原有滨水空间、活化现有水系,设计鱼鳞坝与戏水浅滩等互动设施,构建具有网红度假特质的滨水场景,为居民提供避暑纳凉、山野溯溪的休闲场所。鱼鳞坝兼具美观与调节水位、增加水体流动性的功能;戏水浅滩则为儿童提供安全戏水空间,丰富户外活动体验。东西两侧各设一条南北向的“归家礼序轴”,衔接不同地块并提供多元归家体验,居民可依喜好选择不同路径感受各异景观氛围。
设计将建筑、公共景观与庭院有机融合,每个组团既是相对独立空间,又通过景观相互连接形成有机整体,既拓展活动区域、提高场地利用率,又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与视觉感受,增强空间层次感与立体感。设计在地块内形成多个注重节奏韵律、避免直白单调的围合园林组团,营造出檐角呼应、林木掩映、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空间意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体验的设计目标也在借鉴自然地形起伏特征结合下沉庭院打造台地式景观中成功实现。
项目援引《西园雅集图》“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的意境,融入宋式美学意趣,构建“四境”宋风雅集生活场景——溪涧禅境、山石画境、密林艺境、花坞诗境,以宋式场景打造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理想人居。深入研究宋代文人雅士九大雅集场景,结合黑松、乌桕、鸡爪槭等特色植物,营造“九巷”主题巷道空间。通过植物形态搭配形成个体、形状、质感的对比效果,运用收放开合手法实现树木高矮层次搭配,确保空间层次丰富且四季有景。在小区节点选用差异化植物品种,注重五感体验,从色、味、触等维度构建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立体植物环境。
展示区落地实践
建筑立面大面积采用暖调香槟金铝线条与米白色仿石涂料,秉持宋式简约淡雅审美基调,辅以跳色线条装饰,在保持暖色调温馨感的同时彰显豪宅庄重气质。香槟金铝线条增添华贵感,米白色仿石涂料则使建筑简洁大方,与周围环境相融。示范区入口形制转译自庄重典雅、体现宋式建筑精髓的歇山顶样式;住宅部分采用宋代民居典型的悬山屋面形式,金属瓦披檐模拟宋式瓦古朴质感,瓦片排列整齐有序;香槟金金属线条强化横向层次,实现东方韵味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宋代悬山屋面的两坡造型模仿自然山水坡势,呼应“天圆地方”宇宙观——屋顶如“天覆”庇护下方“地载”的生活空间,体现古人“以建筑法天象地”的哲学思想与自然和谐理念,兼具美观与排水、防晒等实用功能。位于屋顶两端并悬挑于山墙外的博风板,选用优质木材精细加工,兼具抵御风雪、延长建筑寿命的实用功能与装饰美化作用,其表面光滑细腻,雕刻图案精美绝伦。位于悬山屋顶两山面博风板交汇处的垂鱼构件,既加固博风板又丰富建筑外观;早期鱼形垂鱼取“水克火”之意寄托防火祈愿,项目垂鱼造型在保留传统元素基础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
龙兴合锦项目实拍
合院住宅入口及雨棚下设置的“擗帘杆”,是宋代建筑典型外檐装修构件。《营造法式》明确记载其制式:“有三等,一曰八混,二曰破瓣,三曰方直,长一丈至一丈五尺。其广厚皆以每尺之高积而为法”,在宋代主要用于固定帘子或避风䈋;檐口下部横向固定方格网状避风䈋的方格挂䈋设计既实用又美观,体现宋代建筑精巧构思。源自宋代汝窑开片形态、后演变为建筑装饰元素的鱼鳞纹,在宋代建筑中常见为五彩鱼鳞旗脚纹,本案将鱼鳞纹与挂䈋结合,与擗帘杆共同构成完整装饰体系。“绞角造”作为宋代栏杆扶手特色构造,指两根横杆直角相交时的互叠处理,柱头呈叉状等长延伸,其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宋代对精致、和谐与秩序的追求,传递出稳定、庄重与优美的空间感受,为建筑注入独特艺术魅力;其材质选用优质金属精细加工,表面光滑细腻,工艺精湛确保稳定性与安全性。
龙兴合锦项目实拍
项目外转角打造35米宽弹性路展示界面,立面以自然山水为原型,采用自然面山西黑石材构建立体山水画卷般的礼迎云影昭示界面。石材天然纹理与色泽仿佛浓缩龙门山山水画卷,点植的6株姿态各异黑松错落排布形成超长盆景景观,增添界面庄重与雅致。从弹性路至入口大堂的80米林荫礼宾道两侧种植蓝花楹,花期盛开形成浪漫紫色花廊;景墙采用爱马仕灰仿石材质结合山西黑景观置石,营造仪式感强烈的归家通道。
北大门作为人行主出入口取“登门入府”之意,入口接待大堂两侧设置营造宁静祥和氛围的仪式水景;正对方向布置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立体山水雕塑,形成超40米宽入口昭示界面。入口两侧栽植的5株姿态各异黑松增添生机活力。铺装采用滨州青与福鼎黑花岗岩,通过演绎彭州竹编文化形成独特编织纹理,入口石材地雕以栩栩如生的彭州牡丹为主题,实现地域文化与景观场景有机融合。小区大堂设计以岩壁、瀑布、溪涧、游桥等元素为骨架,以文物为载体延续彭州千年文明。勾勒咫尺山林的立体山水画卷,强调内外交融与多维立体感受;采用博物馆展陈方式呈现针法细腻、色彩鲜艳、展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成都传统蜀绣工艺;选取彭州白瓷搭配金色勾边的宋韵构件,结合堆漆、镶嵌工艺精准表现牡丹的纹理形态及光影变化;用彭州竹雕剪纸元素手工制作的专属屏风,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有效落地路径。
步出接待大堂进入“溪畔游谷”宋风连廊,栅漏窗截取天光云影形成步移景异的框景效果。凭栏俯瞰可见庭院全景如山水画卷徐徐展开。秉承宋代文人“小中见大”造园理念,以千年彭州山水为底、宋式美学为笔,提取龙门山苍崖、赤松、叠瀑等元素,于下沉庭院利用6米高差营造形态各异的叠石飞瀑空间,打造“叠翠山谷”立体山水景观。
龙兴合锦项目实拍
设计经验启示
彭州龙兴合锦项目的建成将成为集文化传承、生态宜居、高端圈层聚合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名片,将为彭州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城市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彭州乃至成都地区的高端低密住区典范。项目的建成开放,践行了中交城投做“好房子、好产品”的决心和“设计不仅是空间与形体的处理,更应成为文化的续写者与转译者”的理念,以宋代美学为范本,融合本地特色山水灵韵,刻宋式建筑简雅、空灵、自然的意境,致力于打造在地稀缺的文化藏品级居住区,其“大国宋风美学”理念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建筑兼具独特美学价值与丰富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本地文明底蕴与静谧禅意文化的设计范式。“好房子、好产品”,应基于历史文化内涵理解的创新与发展,面对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场地,力求建筑表达与场地历史形成深层呼应。建筑既是空间容器,更是人与城市、历史文化对话的媒介,让居民感受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中,不仅是续写建筑符号,更是历史与文明的当代重生。(李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