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新闻:“以港强产” 加快建设“经济空港”

发布时间:2018-01-03 11:44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以港强产” 加快建设“经济空港”由成都新闻网采编:航空产业 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生态圈 着眼“做大体量、突破发展”,强化多业态聚集、多领域拓展,力争到2020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确保2018年达到12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着眼“提升层级、高端...
  航空产业
  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生态圈
  着眼“做大体量、突破发展”,强化多业态聚集、多领域拓展,力争到2020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确保2018年达到12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
  着眼“提升层级、高端发展”,强化龙头支撑、补链强链,力争到2020年产值超过1200亿元、确保2018年达到800亿元
  新能源产业
  着眼“增强效益、稳步发展”,强化重点带动、多元跟进,力争到2020年产值超过600亿元、确保2018年达到220亿元
  一区两基地
  一区
  依托“怡心湖-物联网产业园”片区,发展企业总部、工业设计、创意研发、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打造新经济集聚区
  两基地
  依托国际航空动力小镇,发展无人机、增材制造、激光光电等新业态,打造无人机研发生产运营一体化基地
  依托成都芯谷,发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科技孵化、产品展示等新业态,打造新经济智能化集群基地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一流空港城”,我区如何筑牢产业基础?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指明了方向:坚持“以港强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产城一体的“经济空港”。
  “空港”是双流最鲜明的城市标签。建设经济空港,就是着眼以港强产、创新发展,构建生态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建设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临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链
  打造产业生态圈
  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服务功能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线服务配套、生活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一种多维生态系统。
  推动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我区将大力建设航空服务业集聚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和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四大产业新城”,加快构建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生态圈。
  提升价值链
  大力发展新经济
  当前,以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基本路径的新经济快速成长,为我区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发展新动能、赢得竞争新优势带来了重要机遇。
  新经济发展“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必须要有相应的空间载体来承载。我区明确路径,重点聚焦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意经济三大领域,构建形成以“一区两基地”为主体、具有鲜明临空特色的新经济体系。
  完善供应链
  增强要素供给
  建立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供应链体系,是创新要素供给、构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保障。
  用好人才要素“第一资源”。深入落实新人才观,大力实施“空港英才”计划,构建与空港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体系。
  激发创新要素“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全面建成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提速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走出一条以军民融合创新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之路。
  强化资本要素“第一支撑”。坚持引资本与引项目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体系,特别要突出自贸区金融创新,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以港强产” 加快建设“经济空港”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