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在长安镇,李夏一干就是7年多。2018年底,再一次选择摆在李夏面前——组织准备调他去最偏远的荆州乡任纪委书记。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交接好手头的工作,就准备出发了。
临走的那天晚上,时任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汪来根跟李夏聊了两三个小时。
“你去过荆州乡吗,知道那里有多偏远、条件有多艰苦吗,不怕到时候适应不了?”
“我的根就扎在基层了,我愿意到那里去。”这一次,李夏的选择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往山里越扎越深,离群众越来越近,李夏对这片土地充满着眷恋。他曾跟妻子说,自己退休后的梦想就是在帮扶村对面的山上盖间房子,因为他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
只是这个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情怀——
群众需要,就是前进方向
翻看李夏生前不多的照片,很多都是这样一幅场景:老百姓家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李夏和群众相对而坐,拿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群众的诉求。
有群众纳闷:这个干部怎么老是晚上来,是不是白天太忙了?
熟悉李夏的人却知道,他白天工作忙是忙,但选择晚上走访,主要是为了不打扰群众白天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此,他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每到一地,李夏总会及时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不知道群众想的啥,怎么能服务好群众呢?”
长安镇高杨村有24户贫困户,李夏一个人就联系帮扶了6户。
村民冯兰香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李夏时的场景。
“大姐你好,我是李夏。桃李的李、夏天的夏。”
当一个圆圆脸庞、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笑呵呵地站到自己面前时,冯兰香有点转不过弯来:“你找我有事吗?”
“我是镇里的纪委副书记,对口联系咱们村的。你就叫我名字吧。”
从此,这个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先说姓名再说职务的帮扶干部和冯兰香成了“亲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
每家贫困户的情况各有不同,李夏因户施策,精准制定帮扶方案。
2018年7月6日,李夏在长安镇高杨村党组织换届中找党员和群众等相关人员谈心谈话。汪旭敏 摄 2016年5月31日,李夏与同事一起参加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王梓静 摄 在李夏家中的电脑桌上,静静地摆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