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树立必胜信心。24个村的脱贫,都有一个动员启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的过程,每个村都有一些由等到动、由懒变勤的奋斗故事。很多村针对一些村民开始抱有的“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的思想认识,从立志鼓劲入手做工作。有的倡导老区精神,挖掘和宣讲老一辈的红色故事,努力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激情唤起村民,鼓励大家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敢于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有的组织参观培训,帮助村民转观念、换脑筋,引导大家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温饱,积极用奋斗改变命运;有的设立脱贫志气榜、致富光荣榜,颁发脱贫光荣证和脱贫致富奖,激发奋勇争先的热情;有的狠抓移风易俗,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养提升;有的实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以户为单位进行量化评比、确定星级,“把当先进还是拖后腿贴到家门上”,营造起奋斗光荣、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大湾村年近七旬的陈泽申曾当面向总书记拍胸脯说:“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我一定干出个样子来。”这几年他忙着养羊、种天麻、采板栗、进厂务工,每年都比上年增收1万多元。十八洞村的龙先兰,曾向村里吵着要钱要物,受脱贫攻坚战的激励,逐步成长为村里的养蜂大户,还带动12户贫困群众一起增收。现在,24个村的村民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多了,大家都为了致富而充实忙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