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新闻: 职称改革 四川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率先破冰(图)(2)

发布时间:2017-01-19 09:48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 职称改革 四川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率先破冰(图)(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条件》列出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9项业绩条件(助理研究员为4项),其中提到,只需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同时,9项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发明...

《条件》列出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9项业绩条件(助理研究员为4项),其中提到,只需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同时,9项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绩效等方面内容。

具体而言,1项主要涉及基础研究,3项涉及基础与应用研究,4项主要涉及应用研究,1项主要涉及成果转化。此外,对不具备相关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实施破格申报,特别是对获得国家、国际性科技领域重大奖项或表彰等的顶尖人才,将给予申报“直通车”,可以不受限制直接越级破格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焦点2

建立分类评价机制

科研人员分为三类各有侧重

另一方面,之前自然科学体系职称评审标准中,评价机制不完善也被诟病已久,“不同领域、地域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工作内容和业绩成果差异较大,采用‘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机制缺乏客观公正。”

对此,《条件》中建立起分类评价机制,按照工作实际,将科研人员分为基础研究类研究人员、应用研究类研究人员、成果转化类研究人员三类,分别提出评价标准。

据该名工作人员介绍,基础研究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应用研究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与应用推广情况。成果转化类研究人员评价考核侧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从事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产业化活动的业绩贡献。

同时,《条件》更加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创新与转化并重,在评价标准中加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有偿转让、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产业化活动的相关评价标准,加大应用基础、转化效益在评价中的权重,建立以质量和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更好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焦点3

扩大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计算机、外语能力不作统一要求

职称改革 四川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率先破冰(图)(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