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新闻: 回到父母怀里 孕龄仅6个多月“熊猫宝宝”挺了过来(2)

发布时间:2017-12-07 14:33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 回到父母怀里 孕龄仅6个多月“熊猫宝宝”挺了过来(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没敢松口气,插管、呼吸支持、用保温的塑料膜包裹避免散热,不到20分钟,完成初步工作,韩彦青和同事通过紧急通道,将两个孩子转移到了新生儿科。...

没敢松口气,插管、呼吸支持、用保温的塑料膜包裹避免散热,不到20分钟,完成初步工作,韩彦青和同事通过紧急通道,将两个孩子转移到了新生儿科。此时,新生儿科已经准备好了床位,保温箱温度湿度已调试合适,床旁呼吸机等设备准备到位。

一出生就面对生死难关的超早产儿双胞胎,器官刚刚成型,体型比成人的巴掌大不了多少,皮肤呈透明胶冻状,薄如蝉翼,全身皮肤青紫,不能自主呼吸……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把这对“难兄难弟”亲切地叫做“熊猫宝宝”,“因为来得太不容易了。”新生儿科护士长何婧说。

小心呵护 看护时声音要比空调声还低

超早产的新生儿,对周围环境分外敏感。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叶飘介绍说,孩子脑部发育不全,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很脆弱,哪怕是稍高分贝的声音和稍强的光线,都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因此,医护人员在检查、看护时,声音要比空调声还低,做护理时,动作要准确、轻柔。“暖箱是全遮光的,检查护理的时候要从旁边打开一个口子。”何婧说,比如说给插管的孩子吸痰,就要做到压力最低、动作最轻、时间最短。

保温箱里模拟子宫温暖湿润的环境,湿度要达到80%、90%,从外面看,保温箱里就是一片雾气,这增加了看护监测的难度。不仅如此,大宝小宝的用药、补液,剂量需要精确到0.1毫升,“少了不够,多了会增加心肺负担。”韩彦青说,一线管床医生每天需要精确地计算孩子摄入液体的剂量。

为了避免孩子颅内出血,前3天,都需要保持头正中位,“就是脑袋不能偏斜,双手贴着身体两侧,哪怕是侧身的时候,也要保持这个姿势。”叶飘说,护士们用两个医疗手套,装上温水,交叉放在孩子脑后固定,“一旦偏动,都可能导致孩子的血管回流不好。”

回到父母怀里 孕龄仅6个多月“熊猫宝宝”挺了过来(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