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2450公里左右的线网规划图变为实景后,我市将实现‘778’——机动车占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80%。这意味着,未来,轨道交通将成为‘绿色出行’的支撑。”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表示。
万小鹏认为,绿色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目前,绿色交通已经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中落实与推广的重要理念。而轨道交通是绿色交通的“主力军”。
据介绍,自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以来,截至目前,我市已开通运营地铁线路4条,总长度129公里,开通车站95座,换乘站6座,日均客流量达220万乘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265.43万乘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33%,列车准点率99.98%,运行图兑现率100%,高峰时段列车最小发车间隔缩短至2分20秒,各项指标居于国内已开通地铁城市前列。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先后开通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和7号线,届时,我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79公里;2018年我市还将开通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和有轨电车蓉2号线,预计到2022年,我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65%。
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围绕“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目标加速推进。“从第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到如今的第四轮建设规划,纸面上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据,在现实中演绎为市民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绿色的出行。”万小鹏表示,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紧扣“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我市正在进一步完善全域轨道交通线网。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按照“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功能体系和“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布局,此轮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适当加密线网,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覆盖范围,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轨道交通基础,助力重塑城市经济地理。通过新一轮线网规划修编,将实现县县通轨道,机场、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多条轨道相连,包括地铁快线、地铁普线和市域铁路。“每个区(市)县拥有至少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轨道交通线路。”万小鹏表示。
本报记者 袁弘 文豪
原标题:轨道交通将成为“绿色出行”的支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