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教授还提到如何寻找目标。他说关键在于必须去寻找你真正喜欢、感兴趣的东西。或许你喜欢的与你父母让你喜欢的会有所不同。父母希望你能有份好工作,传统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实际些的事。在他做物理学研究时,,上世纪70年代,似乎要靠这个找到份好工作是很不明确的事,物理学就业率非常的低,每个人都很担心,但他却说“我不在乎,我真的对物理学感兴趣”。
“长相平庸”的诺奖得主 生活在“博士世家”
朱棣文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求学与科研经历。谈到自己的家族,他笑称:“我不单单长相上‘过于平庸’,学术上也曾是家族的‘害群之马’”。朱棣文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洛杉矶执业律师。这个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而朱棣文自己的科学生涯却在名不见经传的罗彻斯特大学起步。他说:“我49岁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时获得的诺贝尔奖。我非常感激我获得了这个奖,这样我才能平等地和他们站在一起。”
讲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历程,他说:“人们问你如此成功背后的秘诀是什么,一部分是因为我有明智的父母,支持了我和我的兄弟们去获得良好的教育,他们很想让我们几兄弟都能成为教授;另外一个是因为我的奇遇。当我离开Gene这个团队时,我也学会了怎样去制造激光器。创造了这个新的激光,我们做到了之前我们都不能做到的事,这也让我学到,新的工具能给与你一双新的眼睛,看见新的事物。如果你是第100个看岩石下面的人,你看不到任何新东西,如果你是第一个人的话,即便你不聪明你也能发现新的东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