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兰说,民族民间舞一直是四川舞蹈的优势项目。从1959年《快乐的罗嗦》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后被全国各地舞蹈团争相排演,到2004年《俏花旦》夺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最终跳上央视春晚,一直佳作频出。到2007年,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干脆搬到了成都举行,用行动表达了对四川舞蹈成就的首肯。彼时,何川、李楠、刘凌莉、马琳、马东风等在舞蹈界早已名声在外。用圈内的说法,在创作和运作层面,四川舞蹈都是全国一流。
然而在两年之后,四川舞蹈的优势项目群舞,就连续在全国两个大型的舞蹈比赛中败走麦城。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武汉落下帷幕,四川仅有一支群舞《生命之火》参赛,未能获奖;央视舞蹈大赛中,四川的群舞《呼唤绿荫》也只夺得三等奖。
突如其来的低谷,在王玉兰看来是,“老一代编导们退休以后,中青年编导扎根生活不够。再加上受邀担任舞蹈总监的晚会一多,自然无暇创作。”具体到民族民间舞类别,“受现代舞被市场追捧的影响,编导们也迫切尝试创新,在民族民间舞中融入不同的舞蹈元素,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表演人才的缺失,在马琳看来也成为阻碍四川群舞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一批老演员的退役,有过硬基本功和领悟力的演员,,青黄不接。
为了培养年轻编导,四川省文联、省舞协着手推出了“四川省青年舞蹈大赛”等奖项,打造舞蹈平台。《银塑》此次参评“荷花奖”以前,就曾在四川省新人新作舞蹈比赛上夺得一等奖,因此被省舞协力推重新编排后参赛。以四川省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舞蹈团体,在市场闯荡中也迅速培养出一批年轻演员。曾经感叹演员青黄不接的马琳表示,“经过市场的搏杀,新一代的演员已经完全能够挑起舞台大梁。”
3
既要有特色还要有灵魂
四川的民族民间舞如何守住艺术高地?在继续从各民族传统舞蹈中汲取养分之外,打造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也成为共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