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问得细——“建新房多少钱”“粮食够不够吃”“孩子上学要走多远”“家里是旱厕还是水厕”……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念兹在兹。
他想得深——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破局开路?决战脱贫攻坚怎样精准施策?建设生态文明还有哪些短板?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调查研究、深邃思考,为改革发展稳定把脉定向。
风雨兼程,从未停歇。赴广东考察不封路、不扰民,在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赴阜平考察住16平方米的房间,在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自己掏钱为梁家河的乡亲们购买年货,在老支书家里吃一顿农家饭又执意交上餐费……点滴细节,彰显一名共产党人的务实作风和政治本色。
通过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把党中央大政方针传递给基层,凝聚起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通过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躬身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带给人民,激励人民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通过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谋划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宣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擘画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行程万里,人民至上,这是彰显为民情怀的足迹
2015年2月13日,陕西延川,冬日的暖阳照向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村。
阔别40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这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脚印串串,步步情牵。每到一地调研,走进贫困村、贫困户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必选项”。
冒着绵绵细雨,走进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回族贫困户马科家中,详细了解脱贫举措落实情况;
沿着山路乘车1个小时,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同大家一起盘算着致富的方向;
……走最崎岖的山路,到最贫困的地方。困难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牵挂的人。
“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
牵挂有多深,誓言就有多重。人民,让他始终牵肠挂肚。总书记考察的脚步走得很远,他同人民贴得很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