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新闻:民法典蕴含的传统思想

发布时间:2020-08-11 04:50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民法典蕴含的传统思想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法律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及产物。通览民法典全文,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法律形式与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

法律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及产物。通览民法典全文,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法律形式与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提供了遵循。

“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民法典蕴含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这条主线,强调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民法典宣示并强调公序良俗,是因为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人们从事任何行为的基本底线,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民法典,必将引领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深入人心。比如,“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惯”“公序良俗”“美德”等都属传统文化“道”的范畴,用法律规则进行道德约束,让道德约束在法律的支撑下不断规范,真正实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顺”,民为邦本、民意至上。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从出生到终老,从微观到宏观,顺乎民意,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民法典积极倡导社会正义,为匡正社会风气,总则编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回应了“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鼓励见义勇为行为,匡正“弱势”道德绑架的不良社会风气;为促进全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旗帜鲜明地立法保护英雄烈士名誉和荣誉。立法顺乎自然,遵守自然法则,民法典坚持绿色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社会共识,广受民意拥护。民法典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顺”乎人和自然发展规律。民法典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回应社会热点关切,任何集体和个人之间都是公正平等的,有利于创造更有尊严、更为体面的社会环境。比如侵权责任编回应动物饲养责权、高空抛物致人伤亡难题、医患纠纷问题等,保障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法典蕴含的传统思想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