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及产物。通览民法典全文,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法律形式与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提供了遵循。
“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民法典蕴含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这条主线,强调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民法典宣示并强调公序良俗,是因为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人们从事任何行为的基本底线,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民法典,必将引领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深入人心。比如,“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惯”“公序良俗”“美德”等都属传统文化“道”的范畴,用法律规则进行道德约束,让道德约束在法律的支撑下不断规范,真正实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顺”,民为邦本、民意至上。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从出生到终老,从微观到宏观,顺乎民意,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民法典积极倡导社会正义,为匡正社会风气,总则编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回应了“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鼓励见义勇为行为,匡正“弱势”道德绑架的不良社会风气;为促进全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旗帜鲜明地立法保护英雄烈士名誉和荣誉。立法顺乎自然,遵守自然法则,民法典坚持绿色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社会共识,广受民意拥护。民法典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顺”乎人和自然发展规律。民法典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回应社会热点关切,任何集体和个人之间都是公正平等的,有利于创造更有尊严、更为体面的社会环境。比如侵权责任编回应动物饲养责权、高空抛物致人伤亡难题、医患纠纷问题等,保障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这是什么神仙节目?再来一遍! 这个节目真的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 7天春节假期渐入尾声,河南春晚一档令不少观众一秒梦回大唐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热...
冒名顶替上大学者违反了民法典哪一条,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如何区分,对于办案查封、扣押和冻结的财物,如何判断哪些是涉案财产、哪些属于被审查调查人合法财产 被称为万法之母、社会生...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领会...
摘要:大局是根本、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 大局是根本、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摘要:国庆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联欢活动上的隆隆礼炮、绚烂礼花虽已成为美好记忆,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所激发的爱国热情正汇成奔腾不息的进取力量。 国庆盛大阅兵仪式和群...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
中央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推出第112期《江苏仪征盛氏:家有青山训 一门三俊杰》。...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以“改过”“积善”为核心,强调从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养,对后世影响深远,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