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帮兄弟结婚,每场喜宴都是顶着“耀华厨师”头衔的杨全贵一手包办的。“当时都在屋头摆坝坝席,我在院子里挖个坑、堆起蜂窝煤就开灶。自己院子摆不下了就在其他人的院子摆,四五十桌,请所有街坊都来吃。”最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杨全贵家里买了街上的第一台彩电,“街坊些随时到我们家来看电影和新闻联播,播《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时候,堂屋都坐得满满当当的。”
2017年8月27日,70年代在望江公园合影的5人,如今四人一起摆姿势怀旧。从左至右为刘发惠、袁素珍、雷根蓉、何秀芬
2017年8月27日,70年代在望江公园合影的6人,如今只剩两人。左:杨全贵;右:黄继铨
/ 邻里情 /
记得那些年的不易 更记得互帮互助的邻居
而在那个玩泥巴都能玩出乐子的年代,老北顺城街的欢乐往事背后,也藏着那个艰难岁月的生活不易。
“那时的生活不容易”这句话被老街坊们反复说起。78岁的秦孃孃是街坊里的老辈子,她告诉记者,那时一层楼的小平房大多是瓦房,还有一些草房。“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里摆的全是接水的盆、桶。”为了防潮,床腿下边还要垫厚厚一摞砖头和木块。
刘发惠记忆最深的一次,是1981年发洪水。“水把住在下面点的院子都淹了,我们住上面的就拿起盆帮忙去舀水。”拿起水瓢水盆往雷根蓉家里赶,却看到雷根蓉家的女儿坐在盆里在水上划拉,一些小孩还拿着盆往屋里倒水“帮倒忙”。哭笑不得的刘发惠只能不断喊着:“往外舀!往外舀!。”
交通资讯,天府龙泉驿,龙泉驿新闻网,成都龙泉驿区门户网站,成都经开区,成都国际汽车城门户网,成都龙泉官网,成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