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美景。本报记者王云摄
10月15日,2017·中国四川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在泸沽湖畔鸣枪开赛。本报记者 王云 摄
盐源特色商品有机苹果。本报记者 王云 摄
一边是文化保护,一边是旅游开发——
□本报记者 何勤华
泸沽湖,因其绝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生态和独特的文化,一直都是热门旅游目的地。然而,源源不断的游客在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依泸沽湖畔生活栖息的摩梭人及摩梭文化带来不小冲击。被视为母系氏族“活化石”的摩梭文化,如何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鱼和熊掌”又能否兼得?
本组报道通过对摩梭文化的生存现状一窥究竟,力求让这一“活化石”得到更多关注,引起保护与传承的共鸣。
10月14日,2017·中国四川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暨摩梭文化国际论坛在盐源县泸沽湖镇举行。当天,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爱沙尼亚、希腊等国家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范围,通过对摩梭文化及泸沽湖旅游的趋势和走向分析,提出新的文化创意观点、发展思路和营销模式,为共同研究传统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摩梭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以及泸沽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智慧支撑。
1
现状
摩梭文化面临挑战和危机
作为中国唯一完整保留母系制度社会结构的所在,泸沽湖被称为“东方女儿国”,而生活栖息在泸沽湖的摩梭人,则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