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奔驰早在2016年就对搭载高田问题气囊的车型进行了召回。据路透社报道,“2016年2月,戴姆勒就表示将在美国召回84万辆配备高田气囊的汽车。这些汽车的气囊气体发生器可能存在缺陷。戴姆勒可能因此受到3.84亿美元的罚款。”
相比于在美国市场的第一时间召回,奔驰在国内却打起了“小算盘”。今年7月,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就曾约谈奔驰公司,通报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破裂问题缺陷调查情况,要求其履行缺陷召回法律义务。而在此次约谈前,奔驰仅提出召回小批量车辆用于试验分析,并未提出有效召回措施。
有分析人士表示,因高田气囊导致的汽车全球召回事件在中国持续发酵,但奔驰在该问题上的滞后反应却令人费解。面对质检总局再三约谈却数次无动于衷,最终被动发起召回,奔驰的这次召回显得“极不情愿”。面对召回要求的一再拖延,不仅让奔驰成为国内涉及高田问题气囊的37家车企中最后一批大规模召回的企业之一,也使得这次国内召回与国外的第一时间召回形成了一年有余的致命“时间差”。
资深汽车技术专家陈超卓认为,一些汽车企业在召回时“中外有别”的态度与不同的召回管理机制有关。“在中国,汽车安全问题是‘多头管理’,美国则是由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一头管理’。” 陈超卓表示,“美国对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实施自我认证的管理模式,但如果销售后出了问题,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可以罚得汽车企业‘倾家荡产’。而在中国,相关的处罚机制则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