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熊猫基地坐落的斧头山,在建设熊猫基地之前,是成都北郊一片浅丘,满山石谷子地夹杂着贫瘠的农田,稀疏的苗圃,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与市区相通。从动物园到斧头山基地,大客车一路颠簸,把前来朝贺的动物学界的专家们颠得晕头转向。
1987年3 月15日,白发皤然的成都市市长胡懋洲来到斧头山,挥锄为大熊猫繁育基地奠基。根据当时的规划,一期工程80亩土地,以园林局白莲池苗圃为基础;二期工程560亩土地,有一大半是从农民手中征得的。
据当年曾经参加过熊猫基地建设的李绍昌介绍,建设之初,每个人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山路曲折,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十分难走。生活是清苦的,十几个人轮流下厨煮饭。想“打牙祭”,只能到附近“幺店子”去切一碗猪头肉。
就这样,一边盖房子,一边栽树子。琴丝竹、观音竹首先成为“旺族”。常绿阔叶树紧跟其后,绿色的波涛一步步漫上了山头。
这不是成都的基地,这是全中国、全世界的熊猫基地——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一期工程,奇迹般地一年内完成。
艰难奋进
2006年9月14日,熊猫基地对外宣布,一个多月前出生的体重仅有51克的“袖珍”大熊猫幼仔目前已经脱离危险期,体重增至1289克,成为全球人工圈养大熊猫中,成活的出生时体重最轻的一只。
据了解,破解大熊猫饲养过程中的“三难”——“怀孕难、育幼难、成活难”,成为大熊猫保护科研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个关键历程。这跟大熊猫营养、饲养和管理三方面的创新性改革分不开——作为破解大熊猫保护繁殖三难之一“育幼难”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王成东这样介绍,“其中蕴含着众多熊猫繁育领域科研人员巨大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