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考察?郝玉江解释,科考方式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将目视观察,并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间隔50公里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江豚栖息地环境。 武汉江豚馆内的长江江豚。 王金淼 摄
【焦点1】
时隔5年为何再次启动科考?
将观测江豚种群数量变动及分布情况
5年后,长江江豚科考再次起航,不免让人心生期待,江豚种群数量将如何变化?对此,郝玉江认为,估计江豚的种群数量仍在下降,速度可能会放缓,具体数字还要等考察结束。
为何时隔五年重启大规模江豚科考?郝玉江解释,根据种群下降速率,每5到6年进行一次考察,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出江豚种群的自然变化。
相隔5年后,通过考察,将观测到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此外,郝玉江补充,还会关注江豚的种群分布情况。根据2006年及2012年考察结果,江豚的种群发布区发生些许变化,甚至出现了空白区,也就是没有江豚分布的区域。其中,2006年发现1个,2012年变成了3个。
同时,还可更全面了解江豚栖息地状况。郝玉江介绍,目前,对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已经有一定认识,比如水污染、食物短缺等。这一次,还会更全面进行了解,包括水质、底泥环境等。
【焦点2】
“目视观察”是否科学?
每艘科考船配7名“目视观察员”轮班
是否能准确观测到江豚,成为此次科考的基础。在两艘科考船上,分别有7人被称为“目视观察员”。他们将通过望远镜观测水面是否出现江豚。郝玉江解释,江豚一定会出水呼吸,一分钟出来两次,每次露出水面仅持续2-3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