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网络贷款的方式分期付款;有的把学费包装成具有融资功能的理财产品,向学员募集大量资金;有的以“押题”“保证考过”为噱头,吸引年轻人报名。
然而,资本的冲动并非都能获得收益。由于资金链断裂和监管不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跑路”的案件屡见不鲜。而对于购买教育服务产品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由于教育投入具有明显的“收益的迟效性”,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评价,能够带来的主要回报或许只有“焦虑感”下降。
“任性”的资本挑战教育公平
根据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应分别达到100%、95%以上,才有机会被评估认定为“优质均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的政绩目标,与人们追求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冲动还将持续博弈。
而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地后,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这为教育与资本市场在新环境下联手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