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新闻:成都史志(郫县专辑)——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

发布时间:2017-10-24 12:31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成都史志(郫县专辑)——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由成都新闻网采编:,郫都资讯网-郫都生活资讯...

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

古蜀文明作为我国先秦时期长江上游文明成就最高的代表性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五大古青铜文明之一。由古蜀国兴建、秦国蜀守李冰完成的都江堰和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墓地,是古蜀文明的四大代表遗存。郫县望丛祠作为后世纪念古蜀国望、丛二帝的纪念地,与四大古蜀文明遗存属于统一整体,共同构成古蜀文化的五大代表性支撑载体。理清望丛祠与四大古蜀文明遗存的关系,对认识古蜀文化及望丛祠在古蜀文化中的地位,增进区域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传承弘扬古蜀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文 / 徐学书

两大遗存 文明高峰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古蜀国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柏濩)、鱼凫、望帝、开明五个朝代。其中,蚕丛、柏灌(柏濩)、鱼 凫 三 朝“ 各 数 百 岁 ”,大体与中原夏、商、周三朝并行。杜宇建立的望帝朝约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前后百余年。丛帝建立的开明朝约从春秋中期至公元前 316 年为秦国所灭。

根据文献记载,蚕丛朝为古蜀国创立暨蜀地农业文明起源时期,史称蚕丛王“教民农事”,但“民无定居”;柏灌朝因文献记载缺乏史事不明;鱼凫朝处于农业兼事渔猎经济阶段,史称鱼凫王“田猎于湔山”;望帝朝为农业和国力大发展时期,史称望帝“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功德高诸王”,其国境已北抵陕南汉中、南及今云南北部,成为西南强国;丛帝建立的开明朝国力进一步发展,史称开明二世向北“攻秦至雍”、开明三世向南“雄长僚僰”,为战国晚期天下富国,故秦国先取蜀国得其财帛人力统一了中国。因此,望帝朝和开明朝为古蜀文明发展高峰期。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作为代表古蜀国最高文明成就的两大遗存,向世人表明了成都平原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三星堆遗址两座祭祀坑,发掘报告称相距约百年左右、为先后二次将历年积累的宗庙器物用于祭祀后埋葬的祭祀坑。其年代,国内外学术界有从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的多种观点。结合文献记载分析,我认为一号坑应为望帝朝迁都郫邑时举行大型祭祀的遗存,百年后的二号坑为开明氏丛帝取代望帝建立开明氏蜀国时举行重大祭祀的遗存,祭祀坑中出土大量青铜人像呈现的以高直鼻辫发人为主体与少量蒜头鼻椎髻人共同统治蜀国的现象,也与望帝朝晚期本土蜀人与源自南方濮人系统的开明氏共治蜀国的历史相符,坑中出土的源自川东三峡至鄂西地区的尖底器群正是由川东三峡地区西迁入蜀的开明氏的文化遗存。金沙遗址青铜文化与三星堆遗址青铜文化一脉相承,不少陶器器形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并以属于开明氏入蜀传入的大量尖底器为主,崇尚虎、蛇的观念也与开明氏的信仰一致;三星堆青铜文化时期的统治者高直鼻辫发人变成了双手被反捆绑的下跪奴隶,表明从三星堆青铜文化到金沙青铜文化已发生了改朝换代,金沙遗址应属于开明氏加入望帝朝蜀国统治集团后至开明朝蜀国灭亡前的开明氏王族的文化遗存。三星堆——金沙青铜文化为古蜀国望帝朝和开明朝的文明遗存,证明了文献记载关于望帝朝和开明朝为古蜀文明发展高峰期的历史。
望帝开明 郫邑为都
古史记载古蜀国的都城先后为瞿上、郫邑和成都。文献记载古蜀人为黄帝与嫘祖的后裔,始祖蚕丛氏发祥于岷江上游岷山山区。后来,蚕丛将古蜀国统治中心移至岷山东麓成都平原的“瞿上”,后世的柏灌、鱼凫二朝仍以瞿上为都城,南宋罗泌《路史》称:“蚕丛纵目,王瞿上”,南宋蔡梦弼《成都记》称:“柏灌都于瞿上,至鱼凫而后徙”。《蜀王本纪》记载:“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华阳国志》记载望帝:“移治郫邑”,表明“至鱼凫而后徙”应解释为鱼凫朝之后古蜀国才迁都。望帝迁都郫邑后,仍然以瞿上为都城之一,故《华阳国志》称望帝“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瞿上城为古蜀国使用时间最长、历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中心,望帝杜宇迁都后仍在继续使用。这一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广汉三星堆古城使用时间历经中原夏商周三朝并为当时成都平原的文明中心、西周晚期以后突然衰落但仍然继续使用到春秋时期且为王国重大祭祀活动地一致,表明三星堆古城即古瞿上城。至于瞿上城在双流瞿上乡的说法,至今未获考古发现支持。考古发现的略早于三星堆遗址的温江鱼凫古城,根据已有发现尚不能证明曾经为古蜀国都城,关于鱼凫城曾为鱼凫国都的观点目前仍属揣测。根据文献记载,望帝朝和开明朝前期皆以“郫邑”为都城。望帝在这里组织推广农业、治理洪水,丛帝在这里建立了开明氏蜀国,开明二世卢帝和三世保子帝在这里谋划开疆拓土,直至战国中期开明九世(或言约当春秋末战国初的开明五世)将都城由郫邑迁至成都,郫邑在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期三百多年间一直为蜀国都城。秦灭蜀后,秦相张仪按照“与咸阳同制”筑成都,同时将郫城筑为仅略小于成都城的蜀中第二大重镇,也表明郫邑在当时蜀地占据重要地位。文献记载古郫邑在“广都樊乡”,即今成都平原中心的“樊乡”。从今郫县城北部“杜鹃城”——西汉郫县城被西汉大儒扬雄指为古郫邑,表明古郫邑即使不在该城范围也应在距杜鹃城不远的今郫县境内,即今日郫县为古蜀国“广都樊乡”之境、望帝朝和开明朝的文明中心区。
古蜀文明 望丛渊源
从古蜀文化的完整性角度看,郫县望丛祠虽然为后世兴建的望、丛二帝纪念地,但望帝祠在南朝齐时由灌口迁至郫县前早已存在,且文献记载西汉时蜀人拜望帝的民俗已很盛行。望帝与丛帝在今日望丛祠所在地祭祀也已有 1700 余年历史。北宋初,将望、丛二帝合祀一祠距今亦近千年。在今望丛祠祭祀望、丛二帝,自宋代以来一直为地方官府和民间承袭。尤其是巴蜀地区在我国历史上素以农业发达著称,汉代以来一直盛行以望帝为农神的“农时先祀杜主君”习俗(至今仍在东南亚流行)。每年开春时节,报春的布谷鸟也被传说为望帝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并受到人们的怀念与祭拜,端午节期间他方祭屈原而西蜀祭望丛并演变为“大端阳”举行“望丛赛歌会”的民俗,祭拜望、丛二帝成为千百年来巴蜀地区重要的共有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认同与文化传统乃是源自古蜀文化并为世代传承的巴蜀地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其文化承载地的望丛祠,无疑应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四大遗存的文化根脉也与望、丛二帝紧密联系。都江堰为望帝朝晚期由时为蜀相的开明氏鳖灵主持兴建、最终由李冰完成的治水伟业。鳖灵正是因为治水之功而成为开明朝的开国君主丛帝。历史上都江堰每年举行清明放水仪式皆要先到望丛祠祭拜望、丛二帝,然后再至都江堰“砍杩槎”放水。三星堆古城遗址为蚕丛至鱼凫朝的都城,也是望帝朝蜀国宗庙所在都邑之一。两个祭祀坑一为望帝朝迁都的祭祀遗存(祭埋物包括宗庙内的鱼凫朝旧物和当时制作的祭器等),一为开明朝立国之初的祭祀遗存(祭埋物包括宗庙内的望帝朝旧物和当时制作的祭器等)。金沙遗址青铜文化遗存为望帝朝晚期至开明朝的开明氏文化遗存。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墓地,检测表明数十位死者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最大年龄三十多岁,皆为同时死亡、一次性集体埋葬,属王侯级墓地但随葬品极为粗制简陋,应是文献记载中秦国灭蜀国后被蜀相壮反秦时所诛杀、秦军平叛后按王侯礼安葬的蜀侯家族墓地,而此蜀侯家族为秦国扶持的本土蜀人望帝王族后裔。因此,作为千百年来祭祀望丛二帝暨文化认同中望丛二帝陵墓所在地的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属于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也是联系四大古蜀文明遗存的精神文化纽带,从文化认同角度堪称古蜀文明四大遗存文化根脉所系的古蜀文化灵魂承载地。
蜀国都邑 文明中心
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对后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文化影响。郫县作为古蜀文明发展高峰期的望帝朝和开明朝前期蜀国都邑所在地暨蜀地文明中心、望丛二帝的祠祀纪念地,是古蜀精神文化重要承载地,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美丽传说,对后世的文化心理及民俗影响广泛;与古蜀国望帝朝和开明朝紧密关联的古蜀人“昆仑”信仰,在西南地区藏羌彝民族中至今得到传承。
如今,作为古史传说中天帝“下都”昆仑岷山“成都山”下人间乐园“广都之野”、中华几千年长江正流上游文明中心的“天府”成都,正在复兴并续写“江源文明”的辉煌。将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作为文化整体加以整合传播,对于弘扬古蜀文化、增强海内外对成都和郫县的文化认同、提升成都和郫县乃至四川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当依托郫县作为望丛故都和望丛祠祀纪念地的文化底蕴,加强古蜀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把郫县建成具有古蜀文化流风遗韵、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城市。
(徐学书: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成都史志(郫县专辑)——望丛祠与古蜀文明四大遗存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