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成都史志》出专刊,这是第一本,是很好的开头。
这里的“好”主要有六个意思。
一是好在内容丰富。通过阅读专刊,我们可以知道郫县历史之久、人 文之盛、景色之美、变化之大、生活之怡、人情之浓。
二是好在弥补不足。通过出专刊,可以弥补《成都史志》常刊的不足, 能够将我市某一区域全面、系统、深入展示,特色呈现。
三是好在探索路子。选择哪些内容才能让读者对这一地区地情、文化、 特点一目了然,栏目如何设置,作者群如何定位,等等,这些为其他区(市) 县出专刊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四是好在挖掘推广。如何搞好地情文献的挖掘利用,并采取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编辑专刊这种形式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而又容易实 现的渠道。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可以形成图文并茂、文字生动、适应时代、 群众喜爱的全市地情文献开发利用的新成果,必将大大有益于人民群众对 这方面文化的需要。
五是好在两级联动。由市和区(市)县联动办专刊,有利于整合各方 面的资源,形成全市地方志工作一盘棋的格局,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 研究氛围,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六是好在积累资料。为全市各区(市)县系统、简明、生动地介绍本 区域提供基础性资料,为数字方志馆建设不断充实数字化资料,也为进一 步利用奠定素材基础。
有此六好,何乐而不为。
——高志刚
《华阳国志》里的郫县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记载了郫县早期发展的历史,从历史、农工、人文等诸多方面辅证了其“望丛故都,众县之母”、“以农为本、工商并举”、“士女桓桓、人文郁兴”的昌茂盛世。
文 / 张保见
《华阳国志》向为学人所重视,成书后即被诸书广加征 引。常璩此书“于史学三长中,史德尤为杰出”,被视为公 元四世纪中叶以前西南地区尤其是今四川省文史资料的渊 薮。地处成都平原中心,且经济文化一向较为发达的郫县, 在《华阳国志》中多有记述,对其加以分析解读,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了解郫县早期的发展历史,以镜鉴于今天的经济开 发和文化进步。
望丛故都 众县之母
按《华阳国志》所载,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 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从地理方 位来看,郫县实处于蜀地中心地带,为蜀地先民活动较为集 中的地区之一。同时,郫县也是古蜀政治核心区,是蜀地早 期政治中心之一。《华阳国志》卷三云:蚕丛、鱼凫王之后, 杜宇王“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 望帝,更名蒲卑”。蒲卑,或作“蒲泽”、“蒱泽”,蒙文 通认为:“可能卑字即是郫字。”刘琳认为当以“蒲卑”为是, 因“卑”、“郫”声近形似,“郫县之‘郫’或即因蒲卑所 都而得名”,其地“故址在今郫县城北二里,民间传说叫杜 鹃城”。袁庭栋认为:“蒲即濮,卑即郫,蒲卑就是濮人在 郫邑所建之政权。”徐亮工认为:“郫”为杜宇氏在成都平 原新建之都,“瞿上”当为蚕丛、鱼凫氏旧有之都。明确说明, 郫曾为杜宇氏的都城。李绍先更进一步指出,“移治郫邑” 是杜宇氏“王蜀”之标志,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杜宇氏 自西部山区迁居利于农耕的平原地带,是古蜀历史进程中的 一件大事,从此,以郫地为中心,蜀地政治、经济、文化重 心正式转向成都平原。任乃强、毛曦等学者依据考古材料证 明,在杜宇氏时期,成都城已经初具规模。这就为开明氏最 终迁都成都奠定了基础。
代杜宇氏而起的是开明氏,“开明位号曰丛帝”。开明 氏初期,郫邑仍为其都,至九世“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 成都”。即,郫邑除作为望帝都城外,还做了九世开明王的 都城。
郫邑之所以成为望丛故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郫县所处 的成都平原为岷江冲积而成,据《成都城市与水利研究》一 书说:“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河水不易外泄,遇上低洼之处, 便积水成湖,或成为沼泽。所以,几千年前的成都平原是一 个洪水到处泛滥、河网湖沼遍布的地区。”钱玉趾指出,在这片湖沼河网密布的地带,“从灌县到郫县,到成都形成了一个中脊,灌县海拔 731 米,郫县 556 米,成都 495 米。”这条中脊,罗开玉认为:“明显高于灌县至堂、灌县至新津两线。”其时都江堰市地域迫近山区,较为狭小。而成都平原水利尚未得到治理,成都仍易受洪水肆虐。郫地恰处于这条中脊的中间位置,进可治理开拓广袤的平原地带,退可便捷地返回瞿上故都,作为望丛故都,也就可以理解了。
也正是由于郫地的重要性,故秦平定蜀地后,通过筑城的方式来加强统治时,郫为其一。《华阳国志》云:“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卭城,周回六里,高五丈。” 郫成了成都重要的支撑点之一,为兵家争夺的要地。《华阳国志》卷八即记载有数条李特进军成都时,与晋军反复激烈争夺于郫的史事。可以说,李特最终能够攻下成都,成就霸业,与占领郫城作为战略支撑点不无关系。
《华阳国志》又云:“郫县,郡西北六十里。”秦最终平定蜀地后,郡县制得到了全面推行。秦在蜀郡设置了多少县,目前尚不清楚,据学者研究,可考的大概有十二个县。郫为成都平原最早确立的县之一,后世县域屡有变化(详见本刊《郫县县域及其变化》)。故民国《郫县志》卷一云:“综是以观,郫之旧壤,始割于蜀汉,为都安。继割于西魏,为温江。又一再割于唐,为导江,为唐昌。几经分析,遂形成今日之封畛。”郫可谓周边众县之母。
以农为本 工商并举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
廉洁郫县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廉洁郫县网站 郫县纪委 郫县纪委网站 郫县纪委监察局 郫县纪委官方网站 郫县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