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可能与人工智能、VR、AR一样,成为下一个风口。”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表示。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尽管太空旅行这一商业模式十分新颖,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未出现成功的商用案例。
不仅如此,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项目,临近空间开发所涉及的空域审批需要民航和空军批复,“目前连无人机都存在监管压力”。加之,飞行器在未来可能遇到的技术障碍,因此,这都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话
光启“旅行者”号总设计师周飞:
临近空间旅游存在哪些风险?
华西都市报:飞行器上升到临近空间后,可以看到什么景象?
周飞:在距离地球20公里的临近空间俯瞰地球,可以看到宇航员才能看到的景象,可以看到大地呈现出弧形。因为飞机飞得太低,太空船距离地球太远,只有在临近空间可以看到地球弧线。
华西都市报:开发临近空间,除太空旅行外,还有哪些应用?
周飞:临近空间探索,除载人外,在通讯、气象、遥感以及宇宙物理学、太阳物理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可以给这些学科提供科学探索平台、承担多种研究。此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进行大数据收集等。
华西都市报:放飞临近空间飞行器,目前存在哪些技术难点?
周飞:这次放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行器的回收可控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随着科研进程的加快,还会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并解决。
华西都市报:光启临近空间载人项目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周飞:光启计划在明年进行“旅行者”2号的载人版试飞,并计划在五年之内实现商业化。
华西都市报:体验一次临近空间旅行,预计花费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