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光影四十载 定格青白江(2)

发布时间:2018-11-09 01:39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光影四十载 定格青白江(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50年代的川化职工宿舍,又称为筒子楼。一家人住在一间很小的宿舍里,每层楼配有公共厨房,每栋楼有2个公共厕所。由于楼里居住的都是厂里职工,所以...

  50年代的川化职工宿舍,又称为筒子楼。一家人住在一间很小的宿舍里,每层楼配有公共厨房,每栋楼有2个公共厕所。由于楼里居住的都是厂里职工,所以整栋楼更像一个大家庭。做饭时间到了,大家都在走廊上忙活,互相瞧瞧你家吃什么,他家吃什么;楼下的空地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常常传来他们的欢声笑语。

 

  60年代初,到了上学年龄,杨玉如相继进入川化小学、川化中学学习,直到1969年,他和其他川化子弟响应号召到广元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两年后,回到厂里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企职工,端上了众人羡慕的“铁饭碗”。

 

  爱上摄影 记录火热的改革时代

 

  结婚第二年,儿子杨建峰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又增添一份甜蜜。可问题很快来了,由于杨玉如和妻子均为在职职工,儿子由谁照顾成了难题。好在当时企业考虑周全,设置了婴儿室,于是儿子小峰在2个多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川化幼儿园的婴儿室,成为第三代“川化人”。

 

  有一次,一名成都的摄影师来看望在川化幼儿园工作的女朋友,顺便为孩子们拍摄了一组照片,乖巧可爱的小峰也在其中。后来,摄影师将孩子们的照片做成了挂历,赠送给了家长。杨玉如拿到挂历时,觉得新奇又开心,还将它放在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直到现在仍保留着。

 

  “他可以拍,我也可以拍呀。”说干就干,杨玉如花费了3个月的工资,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东方牌胶片照相机。对比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说,100多块钱的照相机可谓奢侈品。“我一个月工资37块钱,但是确实喜欢,想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

 

光影四十载 定格青白江(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