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车轮上的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8-11-13 23:35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车轮上的三部曲由成都新闻网采编:2018-11-13 19:44| 发布者: 青白江区新闻中心 | 原作者: 吴静 摘要: 66岁的城厢镇槐树街社区居民杨永富喜欢收藏。在他的家中,记者见到了那些珍藏的宝贝三十余枚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成套的人...
2018-11-13 19:44| 发布者: 青白江区新闻中心 | 原作者: 吴静

摘要:


  66岁的城厢镇槐树街社区居民杨永富喜欢收藏。在他的家中,记者见到了那些珍藏的“宝贝”——三十余枚大大小小的毛主席像章、成套的人民币、几十张粮票……杨永富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些旧物折射的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80年代踩自行车

  在杨永富的家中,摆放着一辆墨绿色的“28”型自行车,斑斑锈迹中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永久”“上海市自行车公司”的字样。这是他珍藏的“宝贝”之一,也是他分外珍惜的一件

  杨永富曾在藏区当兵,复员后被安置在四川钢锉厂上班。那时候,城市四周大部分都是农田,道路很少,公共交通稀缺,“那些年,人们出行大多是靠‘11路’,就是双腿,没办法啊,路都没几条!”杨永富感慨,那时候,要是谁家有辆自行车,那算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了。

  后来,杨永富听说上海自行车公司支援藏区建设,在那里专门建了一个自行车厂。于是,他和老伴儿省吃俭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在1980年,托关系花了180块钱从西藏购得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光邮费都花了几十块。杨永富说,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180元算是“巨款”了,足够买三头大肥猪。

  第一次见到这辆自行车时,杨永富简直爱不释手,成天没事就拿帕子东擦擦西擦擦,生怕哪里脏了、碰了、磕了。“虽然当年的乡村公路大多还是泥沙路,坑坑洼洼,骑自行车感觉颇为吃力,但比步行还是轻松多了。一家人出行靠它、运东西也靠它。”杨永富笑着说,“记得女儿出生以后,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前边大梁上搭着女儿,后边座椅上坐着老婆,到广汉、金堂走人户,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90年代骑摩托车

  上世纪90年代末,摩托车取代自行车,成了富裕家庭“三大件”之一。骑着一辆摩托车飞驰在大街小巷,无疑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杨永富自然也买了一辆。“行驶速度更快,也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摩托车成为当时老百姓最喜欢的交通工具。“那个时候,哪家有摩托车可不得了啊,甚至成为财富的标志。”杨永富说。

  在以后的日子里,杨永富经常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但在寒冷的冬季,也颇为艰难,遇到刮风下雨,身子冷得瑟瑟发抖。再看到马路上的私家小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杨永富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是我也有一辆小汽车该多好啊!

  21世纪开小汽车

  改革开放让城乡变样了,生活富裕了,公路修好了。杨永富琢磨着是不是可以买辆私家车了。刚好女儿这两年在新都安了家,为了看望女儿更方便,老杨又买了一辆私家车,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都会开着小车四处旅游。“做梦也想不到能拥有自己的汽车啊。”杨永富感慨万千。“这两年,我们老两口还坐飞机去了泰国、三亚旅游!如今百姓出行,天上有大飞机、地上有高速路,祖国发展之好,变化之快,让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始料不及,为祖国点赞!”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车轮上的三部曲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