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发布时间:2018-11-20 11:37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由成都新闻网采编: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社会杂谈,青白江论坛,青白江在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青白江社区。

祥福镇位于青白江区南部,毗河由西向东从境内穿过。清代三百年中,毗河发达的航运景象,造就了两岸场镇的繁荣。不少乘舟而行的文人墨客,为毗河两岸秀丽风光所陶醉,大发雅兴作诗吟咏她的秀丽。每逢节庆之日,地方戏剧、民间杂耍、技艺、狮灯、马马灯、牛灯纷纷集于场镇,各展其能。其中要数祥福镇小金龙龙舞独具地方特色,为民众所喜爱而津津乐道,因它反映了民众“龙行一步,百草沾恩”、“神龙献瑞”的价值观念和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舞龙祈雨始于先秦,汉代形成规模。南宋时期“龙”与“灯”相结合,故又称之为舞龙灯或耍龙灯,后来逐渐演变成火龙、水龙、彩龙、竹龙、板凳龙等。小金龙是竹龙中的一个品种,其龙身长 4.5 米左右,分为四节,一人双手分别握龙头、龙身的竹柄,一人双手分别握龙身、龙尾的竹柄,造型动作变化多端,并配以打击乐,金龙随打击乐之节奏而舞动。

祥福小金龙表演的规模可大可小,可由两个人舞一条龙,也可以二、四、六、八、十乃至于十二条龙同时表演。一条龙表演时,由两人挥舞四根竹柄舞动金龙,上下翻飞。或龙头退行,龙尾前进,也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还可以二人同站在一条长凳上舞一条龙,舞龙头的人站立,舞龙尾的人跪一条腿;或舞龙头的人站立,舞龙尾的人双脚夹住龙头人的腰部,二人头向后仰;或舞龙头的人站立,舞龙尾的人仰卧地面,整个表演动作惊险,难度很高。而多条龙同时表演时,则不断变换队形,以渲染喜庆热闹气氛。同时还可配备适当人数的大头舞(笑和尚)伴演。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目前全省仅青白江区尚存小金龙表演队伍。这支表演队伍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经历二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历练和数代人的艰难传承,坚强地活跃在古老的祥福镇、美丽的毗河两岸。

祥福镇自清代中晚期已有小金龙制作和小金龙龙舞表演队伍,迄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民国初年则非常活跃。每年春节期间,场镇都离不开小金龙龙舞表演。过去的殷实富户,请舞龙队到家中参神,还要求舞龙人“破阵”让旁观者取乐。比如要求舞龙头的人参完神后,将祷屋(供奉祖先的房屋)神龛前的一桶水用口叼到厨房放好。又如要求舞龙头的人手掌不沾水,将水桶中的一条鳅鱼捉出来。当然舞龙人自有绝招在手,即事先准备好一包石灰,舞龙时伺机将石灰撒入水桶中,鳅鱼必然半死浮于水面,舞龙人便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捉起,还有要求舞龙头的人在一节竹筒中把一个鸡蛋取出。舞龙者也有绝招,事先在衣袋中备有细沙,他一手晃动竹筒,一边多次放细沙入竹筒,一手用一支竹筷在筒中搅动,细沙不断流入筒底,鸡蛋就慢慢冒出筒口,舞龙人就能毫不费力地取出鸡蛋。解放前,祥福镇民强村小金龙队的曾凡全(已故)就能破阵,他将一桶水(约20公斤)全凭“嘴劲”从神龛前叼到主人指定的厨房中放好,赢得满堂喝彩。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祥福小金龙表演的规模可大可小,一条龙表演时,由两人挥舞四根竹柄舞动金龙,上下翻飞。

解放初期,祥福镇有多支龙灯队,民强、高平、新华等村的龙灯队还多次到城厢镇、新都参加表演。

祥福小金龙龙舞是川西平原上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但与鼓乐、秧歌等民间舞蹈相结合,而且在表演中穿插歌舞、男女对白,具有民间艺术的形式美。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进取、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具有朴素的美学原理,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天然契合。这种群体舞蹈表演形式能感染观众,引发大众共鸣,最能营造欢快热烈气氛。由于小金龙龙舞表演规模可大可小,道具简单,舞蹈动作灵活,极易于在群众中推广流传。

旧时规矩,舞龙时间在“破九”(正月初九)出龙,元宵节(正月十五)收龙,现已打破了这种旧规矩。因此,现在逢年过节、婚娶寿喜,人们都要请小金龙队表演,以增添欢乐气氛,取其吉祥幸福之意。所以,小金龙龙舞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寄托,它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风。

祥福小金龙经历了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兴盛时期,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破旧立新”等“左”的思想影响和二十多年来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的荡涤,以及流行、强势文化的挤压,它在成都平原上几乎销声匿迹了三四十年,舞小金龙的人少了,会制作小金龙工艺的人就更少了。在幅员面积 45.11 平方公里、总人口四万八千余人的祥福镇,只有年近古稀的张家松才会制作小金龙的工艺了,这在整个成都平原上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青白江区唯一掌握小金龙制作技艺的老艺人      张家松,正在手工制作小金龙。

 2005 年,青白江区文化部门和祥福镇人民政府组建了彩霞艺术团,团长为廖校聪,他也是祥福“小金龙”第四代传承人。但在艺术团刚组建的头两三年,其表演节目里并没有“小金龙”。2007 年,在一次艺术团聚会上,祥福“小金龙”第三代传承人、退休教师周富伦建议说:“艺术团只是唱歌跳舞,节目显得单调,最好做几条小金龙来表演,可以丰富艺术团的节目特色。”于是,他们辛苦排练了“一条龙”,并参加了区“龙腾狮舞闹新春”活动,被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的专家吕波老师发现。吕老师说:“我走遍了四川省的各个区(市)县都没有发现哪里有人会舞小金龙,没想到在青白江区的祥福镇还有人会舞小金龙,这种艺术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出于对“小金龙”艺术的热爱和责任,廖校聪开始为这项濒临灭绝的艺术四处奔走。他先后花了四五个月时间,找到部分龙舞和制作艺人,撰写出资料《小金龙的传说》,并请专业人士制作小金龙非遗申报 DVD,逐级申报。同时,在周富伦的传授下,先后抢救性地排练出《金龙迎春》《龙腾盛世》《金龙拜寿》《九龙祈福》等节目,受到省舞蹈音乐研究所、市区有关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并被区政府授予“青白江区特色文艺队伍”大旗。“小金龙龙舞”也先后于 2009、2010、2011 年,分别被列入区、市、省政府的非遗名录。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微电影《毗河龙吟》在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拍摄。剧中展示了“小金龙”三代传承人的情感历程,展现出龙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为了让该项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青白江区文化馆和祥福镇政府把传统民俗文化带进校园,于 2013 年先后将祥福中学、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设为“小金龙传承基地”,分别组建了一支舞龙队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人 60 余人。两个学校表演的“小金龙”都很成功,祥福中学把川剧变脸和吐火加入表演之中,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则以九条龙的阵容表演了“九龙祈福”,并对部分动作进行了大胆创新。祥福小金龙龙舞已成为祥福镇的特色传统文化项目,成为青白江区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青白江也因此成为全省目前仅存小金龙龙舞表演队伍的区县。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



青白江“小金龙传承基地”的青少年传承人。

来源:方志青白江

主题: 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祥福小金龙传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