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城厢镇茶花社区有一家新兴食用菌种厂。走进菌种室,一位两鬃花白的老人正在观察菌种生长情况。他就是这家菌种厂的技术顾问,原城厢中学校办厂——微生物小工厂的厂长曾启啸。
从校办工厂到菌种企业,69岁的曾启啸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实践,是我区微生物菌种推广和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食用菌研发渐成规模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城厢中学办起了用于生物试验的生产基地,师生共同研制出了920肥猪粉用于农村养殖。80年代,生物老师陈富先潜心致力于食用菌研发,从单一的木耳、平菇开始培育,到后来的猴头菌、灵芝……品种越来越多,校办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外地学员前来参观、学习。
在区农林部门和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还成立了以城厢中学微生物小工厂为主要活动阵地的区食用菌协会,将全区有志于食用菌研发、栽培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人才的加入,使得我区的木耳、平菇种植业得以更加全面的发展。
就是在当时那样一个背景下,已经30多岁的曾启啸进入城厢中学当教工,开始从事食用菌研发工作。
“门外汉”成研发专家
相比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的校办厂来说,曾启啸本人实在名不见经传。文化程度不高、又从未接触过微生物研发……这些是曾启啸的“短板”。可正是这些“短板”让他深感压力,从而更加刻苦地学习微生物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专业,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食用菌的行家里手。1983年,学校微生物工厂厂长陈富先退休,曾启啸接替了他的工作。
1989年,曾启啸被学校派到武汉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学习食用菌专业知识。一年后学成归来的他,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100多种菌类远销全国
2003年,城厢中学按当时的上级文件精神,撤销了微生物工厂。曾启啸很不舍,但也只能接受。
工厂撤销了,设备需要处理,曾启啸干脆办理停薪留职手续,收购了这些设备,回乡开起了食用菌厂。他带头搞研发、跑市场,因为有专业,又勤奋,食用菌厂办得是风生水起,格外兴旺。
如今,曾启啸将事业交给了儿子、儿媳打理,自己则作为技术顾问给予指导。目前,该厂开发的种类有100多种,除了常见的木耳、平菇、金针菇外,还有羊肚菌、猴头菌等高品质菌种,远销20多个省市。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