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新闻:审美变迁从“头”看

发布时间:2019-01-27 09:20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审美变迁从“头”看由成都新闻网采编:2018-12-13 20:16| 发布者: 区新闻中心 | 原作者: 余芳 摘要: 从15岁拿起理发推子,江华和王天学的人生都围着老百姓的头忙活。从满街小平头到全民烫头,再到发型成为彰显个性的标志,他们见证了改革开...
2018-12-13 20:16| 发布者: 区新闻中心 | 原作者: 余芳

摘要:


  从15岁拿起理发推子,江华和王天学的人生都围着老百姓的“头”忙活。从满街小平头到“全民烫头”,再到发型成为彰显个性的标志,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青白江人审美以及美发行业的发展变迁。

  80年代 国营理发店
  理发凭头票 洗剪吹三毛六

  “江师,我明天上午来烫头,得行不?”电话里,接到老主顾的预约,江华在心里默算了一下,然后说:“上午已经有三个了,下午过来吧,免得等。”江华“拒绝”客人从来都很直接,在他看来,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可能会耽误客人时间。所以,他的理发店,看起来总是略显冷清。

  江华今年54岁,是1979年加入国营“健美理发店”的。一晃,已经39年。

  集体经济时代,国营理发店里的师傅统统被称为理发员,那可是当年响当当的“八大员”之一,铁饭碗,为人民服务的主力军。江华便是这主力军中的一员。

  位于水果巷的健美理发店,多数老青白江人都知道,是当时我区仅有的4家国营理发店之一。店铺规模挺大的,有200多平方米,仅烧水间就有10多平方米。20多名员工同时上岗,每天都特别热闹。

  那个时候理发需要用头票,没有头票就用现金,剪一次一毛钱,洗剪吹就三毛六。“现在听起来很便宜,但当时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我一个月工资才20多块。”江华说,为了节约头票,好多男同志都直接剃成板寸,这样几个月都不用剪头了。但一到节假日就会出现拿着头票排长队的盛况。“不是有个说法叫正月里剪头不吉利吗?所以大家都想赶在年前理发。一般小年之后,人就越来越多,大家排着队,上厕所都不敢去,就怕位置被抢了。”特别是春节前一周,几乎天天加班到凌晨,常常累得站不起来。”

  尽管很辛苦,但江华觉得很值。“我们虽然是国营理发店,但也实行计件,完成一定的任务量后,多干多得。”江华得意地说,1980年年底,他得了300多元奖金,比一年的工资还高。这让年轻的江华兴奋了好一阵,拿到奖金第一时间去买了台孔雀黑白电视机,左邻右舍羡慕得不得了。

  江华说,国营理发店的分工十分明确,他只做女宾头。那时女士烫头基本都是“大波浪”,“什么螺旋式、油条式、凤尾式、蝴蝶式、钻石装等等,流行什么做什么,都不在话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江华嗅到了个体经营的商机。1985年,21岁的他已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于是他离开国营理发店自立门户。

  采访中,不时有中老年人走进这个十几平方米的理发厅内,无论是理发的,还是等着烫头的,都跟江华有聊不完的话题。“这些都是二三十年的老顾客,年轻人不喜欢我这种老店。”如今,江华的理发店依旧坚持低价收费:推平头5元,洗剪吹15元,烫头80元起,最贵也不超过200元。

  老理发店没落了,新理发店兴起了,不过江华并不觉得失落,因为他守住的不仅是个理发店,更是一门手艺,一种情怀。

  90年代 美容美发店
  能烫发能美容 贵一点也行

  与江华理发店的清静不同,位于大弯东路的“春光发国”顾客熙来攘往,彰显着新时代美发行业的活力。

  “春光发国”的老板兼主力造型师王天学也是15岁入的行。

  1991年,18岁的王天学开了人生中第一家理发店。“店铺在当时的红旗大队一带,有20平方米,不仅是铺面,也是自己的小家。”王天学回忆说,当时人年轻,虽然里里外外就一个人忙活,但并不觉得辛苦,他憧憬着将自己这份事业做好。

  然而,任何手艺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慢慢地,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的所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人的要求。坚持一年半以后,王天学决定“回炉”,重新充实自己。

  有了实践经验,这一次再学习,他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他一边练就自己过硬的技术,一边不断研究最新的流行元素,每次给顾客设计发型时都会给他们很好的建议,口碑也越来越好。

  1996年,时机成熟,王天学再次独立出来自己干。“90年代后期,流行美发加美容的综合店,为了跟上时代的趋势,我们也往这个方向发展。”王天学说,跟上潮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业务叠加,店铺的规划、管理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人员技术方面,从不懈怠。于是,那段时间,学医出身的妻子专门到广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学习美容,将最新最前沿的美容理念带回来,为理发店锦上添花。

  后来,店铺几度搬迁,面积也由最初的2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百平方米,再发展到连锁经营。如今,王天学的理发店已有员工近20名,但他依然每天亲力亲为,忙碌在理发台前。“顾客信得过我,我更要不断进步,手艺不能荒废。”

  “这些是八九十年代的,男士吹三七、四六、中分、老板头、飞机头;女士吹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在春光发国的一角,一直放着几本相册,王天学得空时总爱翻一翻,看看这些年流行元素的演变,给自己更好的灵感。

  “时尚是个轮回。现在年轻人又流行起以前我们90年代的那种发型了。”王天学说。

  细细观察,来王天学店里理发的客人年龄跨度特别大。年轻人追求新潮,是他们的主要消费群体;但部分中老年人也很时尚,他们也会来到这里做适合自己的发型设计。“我一直都在这里做头发,朋友们都开玩笑说,每做一次都要年轻十岁。”乐观健谈的张阿姨已经70岁,但对待自己的发型却十分挑剔。她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贵一点也可以接受,这里不仅理发还可以做做按摩,放松放松。”

  2018年 连锁造型机构
  几百元到上千元 个性加时尚

  经历了国营理发店的“黄金时代”,也经历了个体理发店的异军突起,如今,各种连锁的美发造型机构遍地开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区的美发行业进入了演变、改革、繁荣、进步的时期。理发美发的价格也从当年的一毛钱涨到现在的几十元,烫头的价格更达到几百上千元,办理会员和预付卡也成了连锁理发机构的常见方式。

  区美容美发协会会长李珍香认为,无论是国营老店还是现在的美发造型机构,都是在特定时代满足青白江人对美的需求。

  这一点王天学也深有感触。“80年代至90年代流行冷烫,2000年过后就慢慢转变成陶瓷烫和数码烫,到2010年后,发型又有大转变,对陶瓷烫进行了改进,烫出来的头发更松软、自然、时尚。”

  李珍香告诉记者,目前青白江的美发机构有200多家,“人们热爱生活,热爱时尚,舍得为美花钱。”现在的美发,已不是出于劳动、生活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的需要,更多的是个人的审美。另外,我们对美发师的要求也更高了,越来越多的美发师需要学习,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美容美发培训学校。

  “以前人们是单纯的剪发,现在是剪发、烫发和造型相结合,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是一种让人变美的职业。”李珍香说。

 

自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审美变迁从“头”看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