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人很讲究耕读传家、孝义仁慈,而修建祠堂用以祭祀先祖、教育后代就是最重要的体现。移民后裔富裕后,第一件事情普遍就是在新的家园上修建祠堂、编修家谱,以示不忘祖源、不忘根本。刘耀龙也是一样,在迁居到新家的同时,主持修建了这座祠堂,距今刚好200年。
富有特色 传承客家文化
刘家祠堂四周的墙很特别,与砖石、木柱结构、竹篱抹泥墙不同,是土夯墙。这土夯墙,也叫版筑墙,传说是傅氏始祖傅说发明的。它是用特制的造墙木版固定在地基上,竹条横穿其中,起到现在的钢筋固定作用;再把富有粘性的泥土填充进去,用特制的木杵把泥土捣实成墙;再在筑好的泥墙上固定木版,继续填土捣实。如此一层一层地往上筑,就筑成了土墙。以前的四川民居,大都是这样的结构。
刘家祠堂的土夯墙分为两部分,下面用沙石、泥土、糯米浆混合夯实而成,墙体结实耐用,能承受较重的重量。上面是用未经烧化的土砖砌成。一般农村的土夯墙,由于长期受风吹雨淋,寿命不是很长。而刘家祠堂的土夯墙,却在风雨中保存了近200年,如今墙体仍非常结实,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
祠堂的屋顶是木构顶,独特的穿榫结构,具有抗震性强的特点。其建筑上的木雕也显现出不一般的审美情趣。除了一般的木质窗棂镂空雕花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门的挑梁雕了一对木质狮子,刀法简单,却栩栩如生;正门的背挑梁枕木还雕刻了一对木质莲花……这些,都给祠堂平添了许多古意。
祠堂还有一大特色是排水功能齐全。天井的漏引在中堂呈龙形,中间有两个沉沙池,便于清掏。即使下再大的雨,祠堂也不会积水。
2018-06-20 10:03| 发布者: | 原作者: 沈婷婷 摘要:我区为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抢险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了一场应急演练。 6月15日上午10:30,区国土局接人和乡报告:龙王村6组刘家大院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