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两河文化木雕艺术长廊全长3.6公里
■历时14年,耗资十多亿,数百位专家学者、画家、工匠参与
■沿着长江、黄河轨迹,书写华夏5000年历史
■涵盖地理、科技、人文、宗教、民俗、劳作、生息、服饰、艺术……
白炽灯下,木屑飘洒,吴江权手握刻刀,不急不缓,刀锋所到之处,山峦起伏、江河流转……
近日,成都市的一处工厂内,“当当”之声渐渐稀疏,画师工匠陆续离场。工厂顶棚下,深色木雕竖立起来,一排接着一排,连在一起,一幅名为“中华两河文化木雕艺术长廊”的巨型屏风初具雏形。历时14年,600多名工匠夜以继日,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史长卷雕刻其中,刻刀沿着长江、黄河轨迹,让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故事,浓缩在了3.6公里长的乌木浮雕之上。
浙江工匠到成都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7年,是吴江权在四川的第10年,和多数浙江老乡一样,他早已习惯了川菜的麻辣。2007年,他跟着老家的匠人,从浙江东阳出发,前往四川成都,“那时候,做木雕这行的都知道,成都有个‘大项目’,急着用人”。浙江东阳,以木雕竹编出名,这里的作坊多以家庭为单位,技术代代相传。对于成都崇州两河木雕艺术博物馆正在制作的乌木作品,大家一度认为,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程量太大”。崇州两河木雕艺术博物馆负责人李世平带着团队去游说,渐渐的,来到崇州的东阳工匠越来越多。
昨日,吴江权站在工厂里,两侧都是乌木浮雕,高耸过头顶,他搭了木梯,坐在两块浮雕之间,伸长胳膊,左手举着雕花刀,右手上,锤头沿着画中山脊,调整着力方向,在他面前,不同型号的雕花刀放了20多把。他正在做收尾工作。木雕最开始平铺地上,竖立起来后,有些错位的地方,吴江权要挨个检查,进行修复。
十年来,工厂里最多时有600多人一起工作,除去打磨、配料的工人,雕刻工匠最多时就有300多人。
收集万吨乌木
为这幅作品投入十多亿
黄杨敏 标签:社会...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举行。 本报记者 杨永赤 王若冰 张青青 李冬 摄 中国共产...
创业天府菁蓉汇 区块链专场活动中 ■成都区块链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区块链金融与安全实验室成立...
黄杨敏 标签:社会...
开放创新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天府文化是成都走向世界的独特名片。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作为第三届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的重头戏,昨日,世界文化名城论坛秘书长保罗欧文斯通过线上的方式,重磅...
黄杨敏 标签:社会...
日前,我市印发《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2年,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