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肖剑书看来,虽然近十年来,四川应急抗灾系统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应急安全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群众性现场自救互救装备与技能的缺失、非专业人员大量涌入灾区造成救灾生命通道“肠梗阻”等问题。
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致公党四川省委提出集体提案《建立灾害应急“链”化响应机制推动政、企、民多层级应急救援与自救互救普及工作》,建议打造“综合生存链”,在灾害逃生救援过程中,将灾害预警发布、数据信息接收、紧急避险、自救互救、专业救援的灾害逃生救援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
“我认为应急系统的建设一定要延伸到灾前,让人们形成灾害危机意识,然后在这个意识的基础上建立有序的制度,形成一个社会灾害反应链。”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人社局副局长张钟庆认为,社会保障是应急救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对受灾群众的心灵进行“按摩”。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卫生急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在四川的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设施装配、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都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介绍,九寨沟地震时,四川在30分钟内启动预案,九寨沟附近医院的医护人员于2小时内便到达了现场。
沈骥表示,虽然四川卫生系统已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灾后救援机制,但他希望还能进一步加强空中救护力量的建设,提升救援效率,让四川百姓以及来四川旅游或工作生活的人们都更有安全感。(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链接: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专注地震预警研究;得到了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等各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