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必经凉山的这一段,“从汉代历经唐宋乃至元明清,始终处于一种规律性开闭状态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员邓海春的观点是,“中央王朝强盛时,道路能开城设驿保证畅通,一旦中央王朝到了末期或实力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又强大后,又处于封闭阻隔状态。如此循环往复,一条古道,就会在不断的战乱中湮灭于历史谜团中。”
多年来,对清溪道城驿有过考证的邓海春认为,唐人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最为详细,并且又以向达校注的此书最为确切(中华书局1962年版):
“自西川成都府至云南蛮王府,州、县、馆、驿、江、岭、关、塞,并里数二千七百二十里。从府城至双流县二江驿四十里,至蜀州新津县三江驿四十里,至延贡驿四十里,至临邛驿四十里,至顺城驿五十里,至雅州百丈驿四十里,至名山县顺阳驿四十里,至严道延化驿四十里。从延化驿六十里至管长贲关。从奉义驿至雅州界荣经县南道驿七十五里,至汉昌六十里,属雅州,地名葛店。至皮店三十里,到黎州潘仓驿五十里,到黎武城六十里,至白土驿三十五里(过汉源县十里),至通望县木良驿四十里,(去大渡河十里)至望星驿四十五里,至清溪关五十里,至大定城六十里,至达士驿五十里(黎、嶲二州分界),,至新安城三十里,至箐口驿六十里,至荣水驿八十里,至初裹驿三十五里,至台登城平乐驿四十里(古县今废),至苏祁驿四十里(古县),至嶲州三阜城四十里,(州城在三阜城上)至沙也城八十里……”
可能有些枯燥了,但这段文字明白无误地勾勒出,遥远时代清溪道的走向。邓海春解释,唐时的一里,约等于现今的540米,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城驿之间的实际距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