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以军工企业大型仪器开放为代表的“军转民”,另一方面,则是四川为推动“民参军”企业一系列“破壁”。“相对于军转民,民参军有其相应的难度。发展一度被信息壁垒、程序壁垒所制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防科技工业现行管理规定,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建设,必须取得相应的军品资证。但对民营企业而言,这些资证获取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程序更是“连门都摸不着”。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要花费三四年时间。市场风云变幻,机遇转瞬即逝,这对于“参军”心切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是拖不起的。
“多年来,我们只能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一家民企负责人坦言。这也被不少企业家戏称这是“曲线参军”。如何让“民参军”资证审批更简洁?2016年以来,四川省会同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联合审查试点。另一方面还进行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的探索。
“只要通过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即使没有军工‘四证’也可以有‘参军’机会。”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许州介绍,这样一来,大大降低门槛,可以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
“直线出击”的号角吹响,让“曲线参军”从此成为历史。来自省发改委的消息,截至目前,四川的“民参军”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3家军工单位完成“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试点,新增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民口企业153家,全省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单位已超过500家。
成果盘点
四川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居全国第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