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璋,一种呈扁平长方体、夏商时期统治者的威严礼仪用具。在金沙遗址第4展厅,,可以清楚看到这件编号为955的玉璋呈现半透明墨色,相比同时展出的其它玉璋,它的质地纯净细腻。凑近看,可见玉璋柄部主干处的扉牙精雕细刻,龙形兽伏卧张口,气势十足。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教授邓聪看来,这件玉璋格外“鹤立鸡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邓聪一直从事夏商时期的玉器研究。在金沙出土的300多件玉璋中,他认为“955”实在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根据近年对四川出土玉器的研究,可知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夏商玉器,原材料大多来自于汶川一带。跨越数千年,这些玉器变得五颜六色。但“955”在3000多年以后,墨色依旧,“从原料来看,它极可能并非来自四川。”邓聪说,“955”之所以被称为金沙玉器中最精美的玉璋,还在于玉璋柄部装饰的扉牙,被做成了龙头的造型。这种龙头的构筑非常复杂,而金沙遗址出土的300多件玉璋中,只有“955”的扉牙精致而独特。在对金沙数百件玉璋的研究中,邓聪发现很多玉璋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相互之间的影响,“如果‘955’这件玉璋是金沙生产的,那在金沙遗址应该还有它的‘兄弟姐妹’。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的形态独一无二。”
这件气质独特的玉璋来自哪里呢?邓聪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答案。以金沙遗址为中心,他发现长江中下游、岭南等地出土的玉璋,和“955”的形态毫无关系。但是目光向北,在河南郑州望京楼遗址出土的玉璋中,却找到相似者。邓聪说,在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3800年~3500年,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的出土玉璋中,明显可以看到与金沙墨色玉璋相似的龙形扉牙,它们在形制、工艺方面十分相似,“鉴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比金沙要早,所以金沙的这件玉璋形制,应该就是受到望京楼玉璋文化的影响,二者一脉相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