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交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短缺、宜居功能退化的多重矛盾,加快发展中的特大城市,如何应对一系列“大城市病”,找到自己的破局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正是成都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遵循。
只有将空间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城市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成都正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正努力探寻一条特大城市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破题思路
“东进”开辟发展“第二主战场”
早上9点,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家住成都市区北门的董勇准时抵达位于简阳市养马镇的简州新城管委会,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7月初,简州新城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成立,此前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任职的董勇调任简州新城任产业发展局局长,成为新城建设的22名工作人员之一。
“穿越龙泉山隧道,从位于龙泉驿区的经开区管委会开车到现在上班的地方,只要10多分钟,物理距离不远,但心理距离很远。”董勇说,因为隧道两边风景不同,一边是繁华的城市,而另一边几乎是连绵的浅丘旷野,好的城市建设能消弭这种差距,有效缩短心理距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