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新闻:抗战故事:投笔从戎 四川大学生远征抗战(4)

发布时间:2019-01-28 15:38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抗战故事:投笔从戎 四川大学生远征抗战(4)由成都新闻网采编:王蜀龙的妹夫黄枬森正是其中代表。这位后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中国人学学科开创者、当代著名哲学家1944年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成为了一...

  王蜀龙的妹夫黄枬森正是其中代表。这位后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中国人学学科开创者、当代著名哲学家1944年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成为了一名汽车兵。

  他的女儿黄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父亲曾告诉她,是闻一多教授让他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那一年年底,西南联大举行了全校动员大会,冯友兰、闻一多、潘光旦等教授都上台做了动员演讲,鼓励青年学生们从军入伍。“闻一多教授的讲话特别打动父亲。他说,知识分子参加到军队中,能改变战士的素质。何况大敌当前,男儿当挺身报国。”

  入伍后的黄枬森与200多名联大同学一起,被编入了炮兵第207师,军衔为二等兵,不久又被编入汽车兵第一团,乘飞机前往印度蓝姆迦受训。

  那是黄枬森生平第一次坐飞机,而且坐的是运输机。黄丹说,那段记忆就像刻在父亲脑子里一样,即便是年过九旬时,仍然能清楚地描绘出来:“机舱里没有座位,飞机一直向西飞。经过澜沧江和怒江时,机舱内的温度骤然降低。再向前,越过白雪皑皑的‘驼峰’,又飞行了3个小时,中午时分终于在印度汀江机场着陆。走下飞机时,全身已冻得像冰块,两耳又痛又聋,互相讲话要大声喊才听得清楚。”

  1700公里回国路

  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抵达基地后,这群年轻的学生兵就开始学习驾驶技术,以便使用美军援华的军用汽车,以备参加滇缅公路的军备运输。

  1945年7月,训练结束,汽车暂编第一团分成4批驾军车从印度经缅甸分批回国参战。在这条中国战区唯一的后方补给线上,半个月的行程,1700公里的长途跋涉,山高水险,艰苦遍尝,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在黄枬森的回忆中,最险峻的是翻越怒山那一段,坡陡、弯多、路窄,还要保持车队队形,几米外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

抗战故事:投笔从戎 四川大学生远征抗战(4)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