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感慨,选择做一名医生,就要做到不计较时间、不计较金钱、不计较一时得失。一个好医生首先是个“老实人”,这是最基本的。因为你只有老老实实,才能专心去治病救人。然而,有些问题即便医生不计较,公众也不能忽略。
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理应得到所有人的褒奖和礼赞。
尊医重卫,不仅仅要体现在疫情防控时,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常态。保障医生应有的安全感和职业尊严,形成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
2019年底,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被扎身亡;不到一个月,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医生又因暴力伤医事件身受重伤。伤医事件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明生法师提交了《关于加强防止暴力伤医犯罪的建议》:“医务工作者要做到仁爱仁慈,患者要尊重信任医务工作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基础上才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暴力伤医违背了社会伦理和基本的公序良俗,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明生代表认为,防止暴力伤医犯罪的关键是事发前的社会治理创新。他建议,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发生医疗纠纷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医务人员养成良好行医习惯,保证医疗规范和服务质量;执法司法机关依法积极处置医疗暴力,严惩凶手,震慑犯罪;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医院安保治理,防患于未然。
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同时也明确指出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7月1日,北京市实施《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该规定包括七大类禁止性伤医行为、建立医院安检制度、赋予医务人员避险保护权利等内容,就健全完善医警联动机制作出制度安排。
中国医师身上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