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不断延伸。节后上班以来,成都经开区北拓区群辉北路、长伍路等多条道路数箭齐发,这使得以神龙成都工厂为核心的中法生态园正变得道路四通八达。
龙泉驿有种紧迫感。按照规划,到2021年,“龙泉造”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完成比2016年“翻一番”的目标,北拓区要为引进大项目贡献更多空间。
龙泉驿是成都“大车都”板块的核心区域。沃尔沃SPA平台乘用车整车项目总投资112亿元、吉利BMA乘用车平台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一汽-大众计划增资再投放新品牌车型……源源不断的项目,将车轮上的龙泉驿送入快车道、超车道。
道路还在延伸。今年内,成安渝高速公路、地铁4号线(二期)等省市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运,新双龙路等41条骨干道路加快建设,世纪大道北延线等22条市政道路启动建设,它们将共同完善百万人口的城市承载能力,革新城市面貌。
有产有城,产城相融。争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排头兵,龙泉驿确立了打造“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的目标,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狠抓项目建设,将这一幅宏伟蓝图真正变成了倒排工期的施工图。
建设高质量的“中国大车都”
看点:主业突出+多业并举
忙碌,还是忙碌,整个成都经开区的生产节拍,进入到“数秒”状态。
60秒下线一辆整车,是一汽-大众成都基地的速度,这个速度有点跟不上需求了。2016年,该工厂下线整车70万辆,已是对60万辆产能的“极限”超越。
一汽-大众向“百万辆”的扩能计划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神龙成都工厂冲刺达产。自去年9月投产以来,经过爬产,标致4008其实已达产,工厂冲刺的是标致7座SUV和雪铁龙SUV车型年内早日投产和达产。
不久前,龙泉驿区委召开经济工作会,明确了2017年目标:力争全年整车产量突破125万辆。以一汽-大众和神龙成都公司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形象诠释了“项目年”的龙泉驿:投产项目争相达产,达产项目争相扩能。
这是在“不进则退”的汽车产业格局中谋求“中国大车都”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对于龙泉驿而言,还有两个环节要抓好:签约项目早日开工,引进更多新项目。
2016年,龙泉驿招商引资答卷可圈可点。成功引进了重大项目15个,包括总投资130亿元的中植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112亿元的沃尔沃全新SPA平台乘用车项目、总投资118亿元的“海航·中国集”项目和总投资12亿元的哈工大机器人项目。
按照成都“153”重大项目引进计划的考核办法,龙泉驿超额完成了目标:按此计划要求,龙泉驿(成都经开区)年内应引进1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龙泉驿以造车闻名,该区在做强这一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发力新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医药康养、“蓉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着力构建“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工业结构。
为此,龙泉驿将重点引进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业4.0企业,推动系列智能工厂的落地;同时,积极引导区内企业产业升级,引入智能化生产平台,促进相关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可以说,抓项目,将抓出高质量的“中国大车都”。
规划高品质的“成都副中心”
看点:顶层设计+基础设施
背靠龙泉山脉,龙泉驿生态优势明显。今年以来,成都加快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对标学习德国黑森林、奥地利维也纳森林、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世界知名森林公园案例后,成都瞄准了世界一流水平。
尽管生态资源丰富,龙泉驿却难掩一个事实:产强城弱。去年底,新城吾悦广场集中商业部分满铺开街运营,拥有百万居住人口的龙泉驿至此才诞生了第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因为地方生活配套不便,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每天有100多辆班车往返于成都中心城区和龙泉驿之间。
高起点弥补城市短板,龙泉驿将决策放置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考量,果断决定要打造“成都副中心”,主动承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和中心城区的疏解功能。
根据划出的“时间表”,到2021年,龙泉驿将初步建成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大气包容的开放之城、绿色宜居的生态之城、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和四通八达的城东交通主枢纽,区域承接力、辐射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落实到2017年“项目年”,在顶层设计上,将编制完成《龙泉驿·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空间战略规划》。启动城市总规修编工作,提升皇冠湖城市中心规划定位;优化经开区南区、北部片区规划布局,完善“一中心两片区多组团”全域空间格局。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基础设施,它助力城市强筋健骨,增强承载能力。今年,龙泉驿着力推动对外“大通道”建设,除成安渝高速公路、地铁4号线(二期)外,启动建设新机场快速路等外联快速通道5条,新(改)建绕城高速成龙收费站等立交节点4座;着力优化内部交通,建成5条骨干道路,启动41条骨干道路和22条市政道路建设。
即使在城市微观和局部,也在向新而生。5个棚户区、10个城中村、5个街(镇、乡)的32个老旧院落,以及12个老旧市场、14个旧村改造都将经历“脱胎换骨”的转变。
可以说,抓项目,抓出了高品质的“成都副中心”。
供给高水平的“龙泉驿服务”
看点:660亿元固定投资+项目联系制度
据统计,今年龙泉驿重点推动的产业化项目达到211个,从产业园区到整车制造,从产业链完善到生产线改造,“项目都很给力”。
如果算上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类项目,数量就更多。在奔向“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的历史进程中,这也将成为常态。
抓项目最能体现出政府的服务水平,而且,也只有供给高水平的政府服务,才能实现优质项目不断落地与不断引进的良性循环。
去年,龙泉驿区成功作出表率,成为四川抓项目的一面旗帜。神龙成都项目从开工走到投产,仅用时23个月,在其他地方,同样的项目实现投产可能需要3年。
“成都速度”创造的背后,是“龙泉措施”,该区专门成立项目建设服务指挥部,每周二到企业座谈,大事有人牵头、小事有人跟踪,及时高效解决了建设中出现的大大小小上千个具体问题。
今年,龙泉驿将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00亿元。区委、区政府强调,要继续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统揽全局工作,不断提升“全市挑大梁、全省占首位、全国争一流”的精神区位。
据了解,龙泉驿将继续实施项目联系制度,以工业项目进度监测平台、项目业主微信群、项目促建及信息员平台等为载体,第一时间沟通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领导“一对一”联系制度、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为抓手,定期召开协调会并进行现场调研,帮助企业加快项目建设。
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等资金申报力度,实施投资奖励切实降低企业报建规费等成本,并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建设时间成本。
从项目看,随着220千伏经开区站、110千伏东华站建成投运,北部片区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项目推进的要素保障也将获得极大提高。
可以说,抓项目,抓出了高水平的“龙泉驿服务”品牌。
(摘自3月5日《四川日报》)
『查看评论』